大学四年最容易荒废中国孩子

标签:
大学人生理想杂谈张宁虹 |
分类: 人生感悟 |
我收到一封很短的信:“虹姐,我是个大四男生,马上要毕业实习了,可我怎么越来越颓废了呢?每天的几节课都不想去上,整天闷在宿舍不愿出门,也没什么事可做。报名要考的几个证书也静不下心来好好准备,看书坚持不了几个小时。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时间一天天过去,天天如此。我觉得自己在荒废日子,荒废青春,可我就是找不到努力的动力,以前没有,现在仍然没有。您说我该咋办呢?”
这个小兄弟说的情况我有所了解,并不唯独他如此,很多大学生到了最后一年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困扰。没有目标,不知道干什么,荒废时间,对未来满是迷茫,要么谈恋爱,要么打游戏,更有人连谈恋爱和打游戏都懒得去做,无所事事。
中国的孩子在走向社会之前的二十年中,除了最初六七年过得快乐无忧之外,剩下的时间始终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为未来打基础,这场旷日持久的学习丝毫不输于为生活奔波的大人们所要经受的辛苦,事实上很多孩子远在上小学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辛苦奋斗: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学唱歌……经历了至少十二年辛苦学习之后,中国的孩子们掌握了全世界最扎实的知识底子,语数外数理化统统填满脑子,尽管这些东西一辈子都可能用不上也不需要用,唯独没学会的是日后的生存能力和应对生活的态度。
中国的孩子一直很勤奋,不管自己是不是愿意学习,是不是喜欢学习,少年时代所有的努力只为一个目标——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之后呢?让人觉得无奈的是,很多孩子的荒废正是从迈进大学的那一天开始的。考进大学的孩子们个个满肚子都是知识,外国的同龄孩子这个时候可能还不知道的所有知识,这些中国孩子如数家珍;四年大学过去,这些孩子将要走出学校开始打拼人生的时候,才发现这四年什么都没学到,却把十二年里积淀下来的东西遗忘得所剩无几了。
紧绷了十二年的弦在考进大学的那天忽然松下来,很多孩子一时间不知道大把时间用来干什么,于是在迷茫中慢慢习惯散漫,越到后来越觉得无所事事。这不是哪个人的问题,是教育体制造成的。当然,也有始终勤奋的孩子充分利用大学的条件刻苦学习,努力为将来的生存汲取更多养分,四年大学未必能真的学到用得上的专业知识,却学会了如何生存。
来信的小伙子之所以觉得无所事事,一方面可能习惯了大学的松散,更重要的问题其实他自己也意识到了,那就是没有动力。动力是促使人努力向前的源泉,没有动力的人生很难有所成就,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亲人,不管为成就还是仅仅为着生存,年轻人都要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珍惜时间,学会成熟。我想对这个小伙子说几点:
一定要确立目标,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有动力,是因为自己可能不知道想做什么,没有目标。大学四年学专业知识,更是为了学会日后生存的技能,比如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确立人生观等。一个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要么飞不起来,要么干脆不飞——飞起来也会四处碰壁。清楚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愿意做什么,从自身找到实现这些目标所欠缺的东西,认真去补充,这样就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实践,想要散漫都很难了。
一定要担当责任,清楚自己肩负的使命。
除了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要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就是要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并且勇于担当这份责任。人不可能只为自己活着。年轻人在走向社会之前的近二十年中,父母亲人为你提供了一切东西,鸦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义,人更要懂得感恩和回报。大学毕业之后,一方面要开创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也要回报亲人,双重责任都要担当起来,如果今天没有奠定很好的基础,未来就担不起这份担子。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很想对年轻人说的是,只有等你自己做了父母,才会真的明白为人父母有多么不易,所以在大学里荒废时间的时候,多想想为父母做点什么,责任会告诉你该做什么。
一定要学会成熟,了解校园之外的环境。
如果有大把的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不放走出去看看外面的社会。即便今天的大学校园已经不像当年那样宁静和纯净,但它仍然是校园,仍然要远比院墙之外的世界单纯得多。大学四年如果闷头学习或者浑浑噩噩,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毕业之后一定会更加迷茫和无所适从。如果真的没有事情可做,那就出去做点社会工作吧,如果能挣钱为不久后初入社会做点准备,那是减轻家里的负担;就算挣不到钱,也能学一些适应外界和谋求生存的技能,有利于未来立足。像一张白纸一样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会很危险,也会很辛苦。
一定要珍惜时间,明白时不待我的紧迫。
大学四年是一辈子美好的学生时代的终结篇,弥足珍贵。所以年轻人更应该抓紧时间掌握生存技能,今天多填几捧土,明天的路更平坦。今天不辜负青春,明天就没有遗憾。我想,如果真的觉得大学里什么都做不了,不知道做什么,那也不要荒废时间,不要浑浑噩噩,最起码应该好好玩,玩个痛快,因为此后的人生路上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沉甸甸的担子,没心没肺地玩会成为人生最奢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