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wr480
wr480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09
  • 关注人气:3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当年上小学的班级为何没有微信群?

(2022-05-18 09:12:34)
标签:

回忆

小学

同学

小升初

分类: 所见所思
 我当年上小学的班级为何没有微信群?

这已经是六十年前的事了。
我上的那所小学是当时全市首屈一指的重点校,就相当于现在贵族学校。它坐落在市中心,与市委市Z.F家属大院近在咫尺。因此,官员们的子女全都在这所学校里读书,几乎没有例外。
我是1960年上小学的,当年一届只招收四个班级,上课是全日制,每班40人。与其一路之隔的另一所小学每班人数是60人,而且由于教室不足,所以上课分上下午两班制。
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为我们班配备了最强的师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特级教师。从三年级开始,教我们班语文课,并且担当班主任的是当时的全市劳模、全国人大代表。由此可见学校对我们班的重视程度了。
为什么如此重视这届学生呢?先看一看我们这一届同学的家庭就明白了。其中有市委书记的儿子、市长的女儿、市人大主任的儿子、市教育局局长的双胞胎女儿、市委宣传部部长的儿子、市工会主席的儿子、市体委主任的儿子......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都属于市一级的官二代。
而我的父亲只是市人民银行里面的一名普通职员。在那一年我上小学之前,不知父亲从哪里得到的消息,据说当年学生入学的基本条件是:只招收接受过市内的三大幼儿园(市Z.F第一、二幼儿园、银行幼儿园)教育的孩子。
我是为了进入这所小学,在入学前一个月临时被家里送进幼儿园长托的,提前为进入这所重点小学创造了基本条件。我是六岁提前一年上小学的,凭着不比一般人差的智商,顺利地通过了入学考试。在小学的五年期间里,我一直担任小队长,还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
所以,我小时候就知道平民百姓和官僚在家庭住房等生活条件上的差异。同时,我感到自己能在这样的”贵族学校”上小学接受教育真是太幸运了!我去同学家里玩时,不说收入和各种生活待遇,只说家庭的居住条件,那差距可不是一星半点!(在此恕不赘述。)
所以,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努力。
在小学阶段,论考试成绩,我一直是从前面数的。
五年制小学毕业时,我11岁。
毕业前夕,学生要填报升学志愿表。我根据自己在班里的学习成绩,第一志愿填报了市里最好的重点中学。就是在升学考试之后我还是信心满满地认为,考上重点中学不会有悬念。
可是,发榜时,好似晴天霹雳,我竟然名落孙山,被分到了一所新组建的工读中学。所谓“工读中学”就是半天上学,半天劳动的学校,是为方便就业设立的初中。后来被改名为”职业中学”。还听说,为了扶植“工读中学”这一新生事物,市教育局是特地把一部分高分考生划拨到这里的。
后来,我听说,班里平时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都进入了市里的两所重点中学,而平时学习成绩遥遥领先的几名同学却和我一样,被分到了工读中学。
父亲得知消息后去学校去问个究竟,但是,得到的答复是:今年的小升初,市里有精神,要照顾高干子先进入重点中学。
就是这样的一句话,作为平民百姓的父亲就哑口无言了。在权势面前谁有什么办法呢?多年后我了解到我们班的G同学的父亲找到了教育局招生办公室,亲眼看到自己孩子的录取表格是被别人涂改过的。那位同学的家长无可奈何,又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去上工读中学,就把孩子的学籍转到外省市的一所普通中学去了。
因为我小学提前一年上学,年龄比别人小,所以父亲让我在家复习一年,明年再考一次。而我觉得这好像犯了天大的错误,是一件抬不起头的事。
我知道,班里的好几名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和我一样,被挤下来,分到了工读中学,但是,他们的家长也都默默地忍受了,没有能力去提出抗议。
在那个暑假里,我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不愿见邻居的小伙伴,更不愿见到那些上了重点中学而洋洋得意的同学。
然而,就在中学开学之前的两三天,父亲到我家的一个远方亲戚家去打探消息,因为那个远房亲戚夫妻二人都是大学毕业后在中学当教师的。父亲回来说:”你姑姑正巧刚刚被调入你要上的那所中学,她是教数学的老师。”就这样,姑姑在学校把我编在了自己的班里。
顺便说一句,我还记得,我在中学的学号是1号,学号是按照升学考试的总分排列的。
自1965年8月末开学到1966年5月中旬(自Z.Y5.16通知下达后,全国的大中小学就全面停课了)的不到一年的在校学习时间里,因学校搞勤工俭学,我们的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完全没能系统地学到该学的知识。从那时起,我开始渐渐地自暴自弃了。自5月中下旬开始,W.G运动的鼓点开始敲响,学校全面停课了。
后来的两三年时间就这样全都荒废了。
从1968年8月开始,老三届(66、67、68届的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始下乡插队当知青了。我们68届初中毕业生是年龄最小的一届,而当时我只有14周岁。
记得下乡之前,在街上偶遇一个在重点中学毕业的小学同学,他也即将下乡,说是要去××县××公社。当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他们那些有幸上了重点中学的人,现在不是和我一样了吗!不是也要下乡插队当知青了吗!(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斗转星移,57年的时光转瞬即逝。
其间,在我小学同学中间,不管他们是靠自己的卓越的智商或才干,还是借助父母的权势,有一部分人,一路坦途,甚至飞黄腾达。也有些人一生磕磕绊绊,道路曲折。据我所知,有几个人W.G期间作为工农兵学员上了大学。也有抓住机会出国深造的,有学成回国的,也有定居国外的。当然也有在改革大潮中随波逐流,吃尽苦头的。
所有这一切,如果看一看他们的家庭背景,或许就大致明白了。

现在,我的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同班同学都建立了微信群,唯独没有小学的。也不见任何一个小学同学有建立微信群的意愿。当然,在毕业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大家也从来没有搞过聚会。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了一下,其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全班40名同学都情商短缺,也不会是因为年纪太大不会玩手机。依我看,最主要原因就在于那次小升初毕业考试和录取的猫腻。
设想一下,如果相隔半个多世纪的、年近古稀的老人相聚在一起,除了回忆起少儿时代的美好时光和一些好玩的事之外,十有八九会想起小学毕业时那场极为不公的、甚至近似于被欺骗的毕业考试和录取。因为那次不公平的升学录取,给许多同学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痛。很难想象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少年时代留下的伤疤又会隐隐作痛。能想象那些靠家长的权势进入重点中学的同学会有良心发现吗?
当然,现在已经无法得知当年他们是如何操作这件事的。有一位同学掌握的证据是,他父亲在教育局亲眼看到录取表上,他儿子的名字被改成了我班其他一位同学的名字。他父亲提出异议时,教育局办事人员的回答是:“现在已经晚了,你为什么不早一点来呀?”据说那位办事人员是我同学父亲的熟人。
虽说由于爆发了W.G,全班同学谁都没有逃脱被迫下乡插队的厄运,但就这件事本事来讲,深受其害的同学谁会把这件事彻底忘掉呢?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靠父母的权势而进入了重点中学的学生本人、以及身为高干的家长。要被问罪的应该是当时的市ZF、市教育局这些D和Z.F的权力机构。
有必要重复一下前面交待过的话:在我们班的同学中,有市委书记(C.C.F)家的公子,教育局局长(C.H.W)的孪生千斤、......
(补充一句:有些高干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许多是排列倒数。)
这些市委书记、市长、教育局局长们为自己,也为当时的权势阶层办了一件大好事,而受伤害的是遭受了不公待遇的同学们以及家长的心,还有官僚阶层的公信力,并且,此事极大地败坏了本来就不如人意的社会风气。

当来到古稀的门口时,偶然想起此事,便草就一段留作回忆。


我当年上小学的班级为何没有微信群?

后排右1为作者。前排左2—8依次为:郭兰香老师(3、4、5年级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数学老师、刘闻校长、代副校长、杨教导主任、江曼老师(1、2年级数学老师兼班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六一节联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