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pic.wenwo.com/fimg/74311122621.jpg
https://pic.wenwo.com/fimg/75551159015.jpg
https://pic.wenwo.com/fimg/77101105984.jpg
https://pic.wenwo.com/fimg/78023159016.jpg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
https://pic.wenwo.com/fimg/77101105984.jpg
1932年,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偶然合成了红色偶氮化合物百浪多息(Prontosil hydrochloride),化学家多马克经过试验证明这种物质对于治疗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很有效,包括葡萄球菌败血症,这一划时代的发现于1935年发表后轰动了整个医学界。
https://pic.wenwo.com/fimg/78660105985.jpg
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1888年7月22日~1973年8月16日)
从1939年到1943年,美国罗格斯大学赛尔曼·A·瓦克斯曼教授(上图)从土壤中共分离出1万株放线菌,发现其中有10株能够产生对病原细菌有抑制作用的抗生素。然而,由于大部分放线菌毒性太大而无法应用于临床。1943年,瓦克斯曼终于分离出链霉素,链霉素帮助人类第一次控制了结核病这个可怕的“杀手”。
此后,微生物学家来到污水沟旁、垃圾堆上、沃野之中“淘金”——采集样本、筛选菌种,揭开了大规模筛选抗生素的时代。金霉素(1947)、氯霉素(1948)、土霉素(1950)、制霉菌素(1950)、红霉素(1952)、卡那霉素(1958)等都是在这期间发现的。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初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展缓慢,开发的品种少,并且副作用大。自1980年合成喹诺酮类药物以来,发展异常迅猛,1995年在名列世界处方药市场第二位的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
——END——
点个赞再走呗(本文左下角)
https://pic.wenwo.com/fimg/79832159017.jpg
http://tva4/crop.0.0.1125.1125.180/a2a1deaajw8f2j8eyqh0pj20v90v9408.jpg |
|
更多内容请点击此处 ➔ 我的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