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修行车祸凡夫诸位 |
分类: 禅与禅宗 |
德山宣监禅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寂而妙。」
现在,外边下起雨来了,这就是事。你担心著:「糟糕!下雨了,等会儿怎么回去?」这是心中有事,可名为有事于心。如果虽然下雨了,你心里却并不在意,怎么回去都好,这便是无事于心。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心中存著要开悟成佛的念头,这是有心,因此我们来学打坐,这是事,合起来称为有心于事;如果我们并不存开悟成佛的念头,纯粹来打坐,便是无心于事了。
无事于心,是指发生了事,却动不了你的心;无心于事,是指你的心,不主动去攀缘事。事可分为「外在的事」与「内在的事」;心也可分为「外在的心」与「内在的心」。「外在的事」又可分为跟自己有关的事和跟自己无关的事,「内在的事」也可分为跟自己有关的事和跟自己无关的事。
一、心事重重有谁知?
(一)外在的事
现在,先讲「外在的事」中「是不是跟自己有关」。
所谓外在的事,是指心外的事。诸位如果从路上来,在马路上看到发生了车祸,这便是外在的事。但它没有把你挡住,这个车祸便跟你无关;但毕竟发生车祸了,你还是关心,你看到车祸,心里就想:「噢!这地方发生车祸了。」而且脑海中留下好久的印象。
另外,可能发生跟你有关的车祸,比如你受伤了。或者你虽然并未受伤,你的座车也未受损,却因交通阻塞,把你挡住,过不来,停了几十分钟,车子无法前进,你正赶时间赴约或上班上课,只有心中干着急:「真倒霉!时间来不及了。」因此这场车祸对你来讲,已经开始牵扯上关系了。进一步,如果车祸发生时,你正好在场,大家都袖手旁观,因为你是佛教徒,你会自告奋勇地拦一辆计程车,或者就用你坐的车子,把伤者送医,那车祸就跟你有更多的关系了。
(二)内在的事
接著讲「内在的事」。在座诸位打坐或听讲,如果你心事重重,你坐得稳吗?
我的话你听得下去吗?所以,所谓心中有事,往往不是眼前事,而是过去或未来的事,使人神不守舍地胡思乱想。
心内的事,又分成跟自己有关的事和跟自己无关的事。比如,今天是星期天,你本来和女朋友约好下午四点钟见面,结果你把这件事忘了;而另外有一位朋友对你说:「我们一起去农禅寺打坐和听圣严法师演讲吧!」于是你也来了。来了之后,盘起腿打坐中,忽然想起了约会的事,你就不能安心打坐和听讲了,你会想:「糟糕!现在已过了四点钟,这怎么办?马上去赴约也太迟了,但是,她在等我,怎么办?下次见面怎么跟她说?她是很守信的人,现在又刮风下雨,很可能她正在那儿淋雨,怎么办?万一魂断蓝桥的悲剧,重演在她的身上,那不是……?」就这样你坐在这里,东想西想,心还能静下来吗?这是跟自己有关的事。
不过,如说天下的事完全与自己无关,这在佛法也讲不通。《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要把一切众生当成我们的至亲骨肉父母看待,才是佛教徒。可是《梵网经》讲的,那是菩萨的态度,希望人人都能做到这个程度;而菩萨有凡夫和圣人之别,凡夫菩萨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真把每一对男女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而去做他们的孝子,那会闹成大笑话。所以凡夫的立场还是凡夫,否则便会因此而烦恼无尽,把一切跟自己无关的事,当成了切身的问题,这是不必的。
(三)心在那里?
以上讲的是「事」,现在来讲「心」。
诸位的心在想什么?在注意什么?这「想」和「注意」就是我们的心。诸位现在听我讲话,那么,你们的心究竟是在外,还是在内?是在内的,因为你在注意嘛!你的心在听,你清清楚楚地在听。凡是你在注意做什么事,心就是在里边,专心于现在所做的事,那是「内在的心」。
二、何妨万物常围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
以上所讲的心和事,跟修行有很大的关系。
修行本身就是一桩事,修行要用心,用你的心来配合修行这桩事。比如拜佛是修行的法门之一,但身在拜佛,这是事;而心是不是在拜佛呢?真正的拜佛是非常平静,非常清楚地心随身拜,这是我主持禅七时,经常教导禅众所用的方法。拜佛时,心无二用,只有集中注意力于拜佛的每一个动作上。没有心中所想的念头,只是全神贯注地做拜佛这桩事,这便是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只知有事不知有心,一是只知有心不知有事;前者是专注于方法而忘了心念的活动,后者是自知落实自由的存在而不受境界所左右。如果虽有事而事动不了你的心,你就不会计较是非得失。你在做这个事,而不把做这个事和你主观的自己连在一起;你是修行人,却勿使修行这个事动了你的心,这是有事无心而无事于心的程度。
各位如参加过禅训,就知道数呼吸有好多个阶段,数到好时,呼吸有,数目没有了,再数下去,连呼吸都不知道有没有了,这时你的心才安静下来,这时才是真正的在修行。就像骑一匹野马,初骑上去一定会掉下来,如果骑了上去不再掉下来,而且马和你好像合而为一,随心所欲地你要到那里,马就到那里。你浑然不觉马和你是两样东西,到这种程度,才是真的修行,这是有心无事而无心于事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