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六祖坛经》无相《金刚经》自心 |
分类: 禅与禅宗 |
七、《六祖坛经》的心理实践
《六祖坛经》的法门又叫作无念法门,《六祖坛经》的修行叫无念行;连带著无念的观念,还有许多名词。在〈般若品〉有「无住、无往、亦无来」、「无念、无忆、无著」、「无相」;在〈定慧品〉有「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在〈忏悔品〉有「无相忏悔」、「无相三皈依戒」。
「无念」一词最早见于《大乘起信论》,但《六祖坛经》是不是受了《大乘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六祖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净心混淆。《六祖坛经》中所讲的自心一定是清净心,无念是指前念、今念、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憍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后念不被前境所缚,所以「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住、无往、亦无来」是用之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它说明了用大智慧来超越一切烦恼的事实,所以《六祖坛经》说「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它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也不是现在一直停在这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不能说它是有或是没有,不能用任何话来形容它。同样地,如果运用大智慧能使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念头上,也不被任何念头所吸引。「无住」是指现在,「无往」是指过去,「无来」是指未来。也就是在每一个念上面都没有我,实际上就是无我的意思。「无忆、无著」,所谓「忆」和「著」是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和事物有取有舍,那就是烦恼。因此《六祖坛经》说:「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无相」这个名词也是从《金刚经》的经句而来。前面已举过《六祖坛经》所用的《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且《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其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三种是指众生的自我中心,和他的生活环境,寿者相是众生在时间上活动的现象,四种相也就是众生在时空中的关系和现象,这些叫作一切相。唯有离开一切相,才能发现无上的真如心。因此《六祖坛经》要求我们以无念得到智慧,以无相亲证佛性。所谓无相是指离开内外相对的相以及体用相对的相。
八、《六祖坛经》的生活实践
佛教徒的生活实践通常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依准;依戒摄身,依定摄心,依慧指导身心的行为,这是佛法不变的原则。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忏悔,发愿是愿意接受佛法修行佛道,如《六祖坛经.忏悔品》所举的四弘誓愿;忏悔是对于三世的罪障以至诚恳切心来忏悔。凡夫在受戒之后,对于戒律的持守,尚有违反可能,所以还要忏悔;一次一次地违犯,再不断地忏悔,就能持得越来越清净,犯过失的可能越来越少。《六祖坛经》也鼓励这一点,所以设有〈忏悔品〉,里边包括忏悔发愿和受三皈依戒。然其与一般经典所不同的,是强调「无相」的观念。无相的意思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皆是从自己的心中所显现,皈依三宝也即是皈依自心,以「自心」皈依「觉」、以「自心」皈依「正」、以「自心」皈依「净」,便是皈依了三宝。
一般的说法是以坐禅来达到定和慧的目的,而《六祖坛经》于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通常认为坐禅的方法不出于禅观,也就是用各种不同的观想法,例如数息观和不净观,或五停心观等,来达到身心统一及超越身心之外的目的。可是《六祖坛经》对此有所批评,它主张既不要著心,也不要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著心,那是妄想;如果著净,那是妄念;如果是不动,只有自性才能办得到。所以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这对于传统的次第禅观而言,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次第禅观,是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用心去放在一定的方法上,然后使得散乱心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入定境。可是《六祖坛经》所说的坐禅不在于打坐,乃在使得自己的心当下不起杂念而能见到不动的自性,叫坐禅。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内心自然不乱,所以也叫定,并且说这是真正的禅、真正的定。从外面看叫作禅,从内看叫作定;实际上,坐禅、禅定,是指同一桩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