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大光影交响曲》
(2012-06-04 08:32: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一步一步的成长 |
《北大光影交响曲》作为一部高校的宣传片,无论是从视听语言还是内容上以及剪辑上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声音:
短片以点燃一根火柴开始,暂且不说这根火柴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动作和画面所要展现的内涵,该段落只分析影片第一个段落所使用的声音。
开头擦火柴的声音虽然是写实性的,多少还是有夸张的效果的,或许预示着什么。点燃油灯,静场,采用客观音响。镜头切换到从外景看到依然亮着灯的窗户,湖边的虫鸣提醒我们此刻已是深夜,静谧的校园只剩下虫儿们的低吟。这一时间段的北大,或许是民国,或许是更早。亮灯窗户在水中的倒影越来越模糊,模糊到只剩下昏黄的光晕。光晕由大到小,再由小到大。光晕一点一点地清晰起来,散发着釉香的纸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迎来的是一盏盏现代的路灯。伴随着路灯的出现,我们依稀还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早起的鸟儿们叽喳的讨论。音乐响起,缓慢,清脆,和微亮的天空、安静的街道、校园相得益彰。路灯一盏盏地灭了,鸟叫也渐渐地清晰起来,音乐依旧缓慢、清脆。当镜头对准同一扇窗前的灯灭的时候,音乐出现了连续性的跳跃。连续性跳跃音乐的出现标志着前一段迷雾中的校园和缓慢、清脆的音乐的结束,同时也预示着一天生活的开始,其本身就是一种过度,内容的过度,节奏的过度。太阳出来了,迎着朝阳的博雅塔像是一抹剪影,阳光照亮日晷针的时候,音乐虽然与前面相比连贯了,但还是相对舒缓的。当一扇门被打开的时候,阳光洒进室内的面积也随着增大,音乐再次响起,这个时候的音乐不再像前面一样缓慢、清脆。音乐的节奏开始变快,随着画面的不断变换,选用的音乐给人一种阳光在穿梭的感觉,如同画面所展示的:阳光通过玻璃反射到人脸上,穿过竹林。画面转场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孩,音乐没有中断,反而是加入了滴答滴答的节奏,快而不乱,代表着在北大生活的人们一天忙碌的生活节奏。带有墨汁的毛笔在蘸入水中的那一刹那,音乐中似乎加入了一种不知名古典乐器的颤音,意犹未尽。音乐依旧在持续,在前者的基础上,多出了鼓点的节奏,这种鼓点,像是脚步声,像是心跳声,像是思维碰撞出火花的声音。黑板上的板书在变换,变换的速度越来越快,音乐也随着越来越急速,直到板书被突然地擦掉,音乐戛然而止。影片的第一个段落结束。
就第一个段落而言,音乐的使用为画面展现的内涵和意境增加了色彩,恰到好处。
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由投影仪的光束我们的视线也进行了转移,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用多媒体设备向同学们讲述北大的历史。一张张黑白的图片用它们苍白的话语低诉着这座古老的学府,明灭交织的光线不停地在女孩的脸庞上变换。求知的眼眸把我们带入到建国以后的北大学堂以及具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北大教室。下雨了,打湿了那幅水墨中的博雅塔和北大的草草木木。雨越下越大,雷声越来越响。见证历史和时间的日晷针打湿了;放着煤油灯的窗台打湿了;曾经点缀未名湖畔的荷叶打湿了,了无生机;伟人们的头像打湿了;记载着历史的墓碑打湿了,穿着民国学生服的一对情侣撑伞望着雨外的校园。有些幽怨的音乐点燃了战火纷飞、历经磨难的情绪。年轻的情侣经过雨水的洗礼、经过历史的洗礼、经过时间的洗礼,依然站在老连廊下望着雨外的校园,沧桑,安然。黑白色的主调告诉我们,这是历史,这是记忆,这是过去。历史和未来总是相互交替,沧桑和年轻总是相互更迭,阴霾和明媚总是相互难舍难分。古老的校园,也会迸发出青春的色彩。葱绿的街道,五彩斑斓的雨伞,年轻的生命。这就是北大,它有沧桑,亦有青春的活力。
剪辑:
篮球比赛一场的进球剪辑可以说是相当精彩。同学甲带球进攻,同学乙防守。面对同学乙严密的防守,同学甲决定来个三分投篮。球会不会进呢?裁判和所有观众的视线都随着球运动的弧线转移。镜头没有立即显示球是否进了球篮,而是展现的一个女孩手持球拍发球、攀岩者不小心掉下来、游泳者跳入水池的升格镜头,一位跑步的运动员似乎听到了篮球比赛的呐喊声停了下来回头凝望。接下来就是女孩顺利发球,攀岩者抓住了岩壁上的攀手,游泳者进入水中,篮球三分成功。随后是雀跃的欢呼声。
短短34秒比赛的过程,扣人心弦。
纵观整个短片,它向观众展现了北大的历史人文底蕴。短片虽是描绘了北大校园一天的生活气息,却是蕴含着北大整个历史沧桑的变化。在短片的结尾,更是点明了北大办学的一个宗旨: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