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2013-09-30 20:45:15)
标签:
文化 |
分类: 国学文萃 |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是统治思想,所以,孔子的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的美学观可以从他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中归纳和分析。
的基本观点出发,十分重视文艺的思想内容和教化功能。孔子论诗,是从教育人成为有修养、有德行的人的
目的出发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孔子是从对于人的政治思想(修身)的意义上来论诗乐
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文,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则更深刻地概括了诗的
美学特性和意义。“兴"指诗可以道形象化的比喻促发人的联想和想象,诗歌因为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
有着艺术感染力,能感奋鼓舞人,这事实上也就是诗的美感愉悦功能。“观”即观察。孔子这“观”的意义是丰
富的,从观的方式看,它不是侧重理智的冷峻的直观,而是带有好恶爱憎色彩的观察,以这种“观"的对象来
看,孔子侧重说的是考察风俗的盛衰和政教的得失。 除这一主要对象外,他同时还提出了通过诗可以“多识
鸟兽草木之名”的功用。可见孔子关于诗歌的认识功能表现在认识社会和认识自然两个方面。“群”即孔子
所说的“群君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中的“群”。 孔子认为艺术是“美”和“善”的统一,因而诗
歌既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其“善”道,从而提高人们的仁义之道之修养。所谓诗“可以怨,是从诗的社
会意义上说的,也就是“怨刺上政"的意思,即诗具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但从诗本身的艺术特点来
说,“怨”则是一种情感状态,因而“诗可以怨”,广而言之亦即诗是表现人们感情情绪的。孔子看到了诗的
这个特点, 必须着重指出的,孔子上述关于“诗”的“兴观群怨"的特点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时代
的、宗法的具体内容的。
学、伦理等方面,也反映在诗和乐的文艺才能上。孔子对于音乐有一定的研究和修养,据说他学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所以他能弹琴、鼓瑟、击磐、唱歌,孔子有关音乐的主要看法及谈及抚琴的心情在《论语》
中有所记载。乐曲的美妙优雅竟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感到“洋洋乎,盈耳哉”可见乐的审美效力有多么
大。孔子从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到乐的实际作用,由于乐能感化人心,使人去恶,逐渐达到“成人”的目
的,所以礼乐是当时社会上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修养科目。孔子认为“成人”,既要具有智慧、廉洁、勇猛等
品德和才艺,还要有礼和乐的修养。在孔子的心目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仍是个人修养的最好和最
高标准。在孔子的这些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乐与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孔子所侧重的是礼乐的精神实质,
用它既可以建立起个人的崇高的品格,又可以图谋社会的普遍的幸福。
的效力应用在政治上、社会上。然而,孔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乐”都具有“美”和“善”的感化、教育的
作用和意义的。在孔子看来,在“乐”的领域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 “乐”的矛盾和斗争。孔子说:“恶紫之寺
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即“美善”即“丑恶”。孔子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来看待“乐”领域中的矛盾
和斗争的,他崇尚先王的雅乐,恶郑声,.是因为“郑声淫”,就是不合礼,被儒家斥之为乱世之音、亡国之
音的乐。所谓“和乐”、“雅乐”在儒家看来则是至高无上、尽善尽美的音乐,如被孔子一直推崇的《韶》
等。
并没有忘记乐的特点,“乐者,乐也”。人们正是通过对乐的欣赏而陶冶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说,孔子是把乐
作为对人们施行教化的工具,是把乐的审美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
周的文化。 第二是指人们所要求得的知识学问。第三是孔子一贯主张的“文质兼备”即“质胜文则野,文胜
质则史。文质彬彬,然 后君子”。这里,孔子看到了事物的“文”与“质”的矛盾统一的关系,认为“质胜文则
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质彬彬”即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的统一,才是最好的。但是,孔子并不是抽象地
谈论“文”与“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问题的,因为孔子认为“博学于文”必须“约之以礼”才是好的,所
以“文”与“质”,必须统一在“礼”的基础上才是好的。只有“约之以礼”才能达到真正的“文质彬彬”。这表
明孔子虽然主张“文质兼备”但是,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和方法,则是先“质” 而
后“文”的。这一点,实际上是贯彻在孔子的整个美学思想之中的。
以知人也”。“辞”和“言”即是表达人的思想的,因而知其言辞,就是以知以之其为人了。虽然,“文学”是
用语言文辞来表达思想的,但并非所有的“文学”都是好的。孔子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
德”。孔子要求“文学”作者必须是一个“有德者”,否则,是不能作出好的“文学”来的。可见孔子虽然主
张“文质兼备”但是还是以 “德”为首要,以“言”为其次的。这也说明孔子意识到了“德”与“言”是既矛盾
而又统一的。这正如他对于“乐" 的要求:“尽善”与“尽美”的统一一样。
远。”这就是说即使你是一个“有德”者,要用语言来表现自己的“志”(思想),但是如果“言之无文”,即
缺少文采, 也仍然是不好的,因为“言之无文”自然不会有感人的力量,所以也就不会有广泛而深远的影
响。因此,孔子主张:“其旨远,其辞文。”也就是要做到“辞”文与“旨”(质)的和谐的统一。
的整个美学思想来看,他在进行具体的美学评价时,所持的原则和方法,仍然是先“质”而后“文”的,
先“德”而后 “言”,或者先“善”,而后“美”的。例如,他论《诗》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可见孔子首先重在内容上评价《诗》,然后才在“言”,或“文”上肯定《诗》。再如,孔子
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也表明孔子首先从“不淫”“不伤”和“善”“质” 上来评价《关
睢》的。而且,也正因为《关睢》具有这样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它才是“美”的。这些都是以说明孔子美
学的批评的方法是以“善”“德”或“质”为首要, 以“美”“言”或“文”为其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