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辽议和后的边境安定丰足令人欣慰

(2022-03-28 19:49:35)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学之拾

 

宋辽议和后的边境安定丰足令人欣慰

——苏辙《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赏析

 

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

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从诗的题目看,苏辙赠给雄州知州王崇拯的诗有两首,这是第一首。

宋真宗景德年(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两国以白沟河为边界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10万两,绢20万匹,至雄州交割。自此,雄州成为宋辽两国互派使者的必经停留之地。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苏辙任吏部侍郎,后三日改翰林学士,在参与调解与西夏的外交纠纷后,改权任吏部尚书,到了农历八月,受命任贺辽生辰使出使辽国。在做一番准备后,苏辙于重阳节后动身北上,大约行走了二十多天到了雄州,在雄州作短暂停留,受到了雄州知州王崇拯的热情招待,于是作了这首诗赠予王知州。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雄州所处的位置和所看到的景象。雄州在春秋战国时期处于赵国的北部,燕国的南部,在古代一直是南北争战之地,不知从何年开始,征伐远去,不见战乱,成了一片和平之地,方塘千里,波光潋滟,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安定和乐景象。诗中的“何年”意为不知何年,这显然是苏辙明知故问。作为朝廷大臣,出辽使者,不可能不知道这是澶渊之盟后出现的景象。

颔联承接首联继续叙写所看到的景象以及感受。方塘千里,烟波浩渺,渔歌互答,百姓和乐,不得不让人深深地感到由契丹入侵引发的战争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这时才明白当初宋辽议和,每年作为“助军旅之费”送给辽的银绢是一种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百姓丰足的长远国策。“坐”是深的意思。李白有诗句“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长干行》),其中的“坐”就是深的意思。皮币,指的是毛皮和缯帛。这个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这儿,显然是指澶渊之盟后宋送给辽的银绢。“知”前为何要加“遥”以修饰呢?那是因为宋辽议和的澶渊之盟是八十多年前的事,也是苏辙出生前三十多年前的事,时间可谓“遥”矣。

颈联承接颔联叙写来到雄州的遗憾和口福。雄州方塘千里,一到夏天,到处荷叶田田,荷花朵朵,一片艳丽景象。苏辙到雄州时已是初冬,不论是荷花,还是荷叶,都早已枯萎,失去了观看荷花盛开、荷叶连碧的美好季节,对于此时来到雄州的苏辙来说,只是旧闻,不能目见了。虽有遗憾,但却能吃到经霜之后的蟹,这种口福是别有一番的享受。因为经霜后的蟹特别肥美。宋梅尧臣有诗句“霜蟹肥可钓”《周仲章通判润州》 苏轼有诗句“霜蟹初有味”《与顿起孙勉泛舟》),元代顾瑛有诗句经霜紫蟹两螯肥(《九月七日复游寒泉登南峰有怀龙门云台》)。蟹经霜”是经霜蟹的倒装。之所以要倒装,是因为押韵和平仄的需要。“及”字,意为赶上。不过,结合前后文来看,把“及”理解为“食”,意思更通畅,虽然“及”字在词典中并没有“食”之意。需要说明的是,从对仗规则上看,既然上句用了耳之“闻”字,那么下句与之相对之字,用口之“食”字为好,况且“及”与“食”二字均为入声的仄声,用“食”并不出律,而且比“及”更能明白无误地表达吃的意思。这大概是苏辙在诗成之后已赠送来不及修改的缘故。将上下两句联在一起来看,上句所表达出的遗憾,实为一种赞美,与下句结合,一反一正赞美了雄州这个地方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百姓富足,生活安定。

尾联宕开一笔,转写王知州约定作者,等作者完成使辽重任,南归途经雄州时,再作停留一起畅饮。使君,是汉代太守刺史称呼以后用对郡州一级长官的尊称。在这儿指的就是王崇拯知州。从诗句可知,作者南归雄州,恰逢人日。何为人日?传说女娲造物,是在正月初七这一天造出了人,于是正月初七就成了人的诞生日,有了“人日”之说。人日在古代是一个受到人们比较重视的节日,很多诗人都写过与人日有关的诗歌。随代薛道衡就写过《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代高适曾写过《人日寄杜二拾遗》(杜二拾遗就是杜甫),诗中有这样的两句: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由此可见,人日似乎是一个令人思念家乡、思念亲友的日子。待苏辙离开雄州使辽北上后,作为好朋友的王崇拯(王崇拯与苏轼苏辙两兄弟之间此前就有诗文往来)当然也会思念。从苏辙在诗后所作的一个注释生辰使例以人日还至雄州”来看,人日南归雄州似乎是一个惯例,这个惯例不仅说明了王知州为何要约作者在人日南来饮,而且到时候也恰好能了却友人的思念之情。正月初七的人日,正是冬去春来之际,柳牙萌发,嫩黄不匀,不禁让人想到唐代杨巨源城东早春》中的诗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发令人心情愉悦的新春景象。

尾联,苏辙不仅对王知州的热情相约表达了感谢之情,还为使辽南归途经雄州时作出了美好的想象。这种美好想象不仅感染着作者自己,感染着相赠之人王知州,也感染着这首诗的读者:这一次出使辽国真是一次美好的出使,宋辽议和后的边境安定丰足,真是令人欣慰。

到此,诗应该算是解读完毕,但肯定有人会说:如此解读此诗,美化了宋辽议和给宋带来的屈辱,肯定是有问题的。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苏辙使辽时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实际上,从苏辙出使辽国一路上所作的诗来看,并非完全如此,也作有对辽表达仇视,为宋鸣不屈,甚至渴望收复失地的诗。

苏辙在使辽出发之前,曾给哥哥苏轼写过诗,作为哥哥的苏轼也给弟弟写了答诗,苏辙接到哥哥的答诗后,又作了一首和诗《次韵子瞻相送使胡》,从这个题目中不用“使辽”,而用“使胡”,就可以看出苏辙对辽有几分的看不顺眼。在这首诗中,苏辙极言北方的苦寒,以此表达对生活在辽境内的中原百姓所受苦难的同情,同时借此表达了自己要出色地完成出使任务不辱国格的决心。尾联两句汉家五饵今方验,更愧当年叹息人”,最能表达苏辙对宋辽议和政策的不甘和叹息。“汉家五饵”出自《汉书·贾谊列传》,说的是贾谊提出的五种怀柔软化匈奴的措施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苏辙这里用的是反语,表面上当年贾谊“五饵”之在后世的宋得以验证令前代的贾谊叹息不已,而实了作者辽议和感到耻辱。“叹息人”指贾谊,也指作者自己。在这首诗里,苏辙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宋比作汉,潜意识里有一种大国意识而无可争辩的现实却是宋的军事劣势,苏辙怎能不叹息?苏辙在北上途中来到惠州(今河北磁县)写过一首名为《惠州》的律诗。尾联会逐单于渭桥下,欢呼齐拜属车尘,极其明确地表达了击辽取胜的美好期盼。

但是,随着北上接近辽地的目之所见,苏辙渐渐改变了看法,感受到了宋辽议和给宋辽边地带来的和平安定,感情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苏辙赠知雄州王崇拯的这首诗就是表达了这种变化后的思想感情。当进入辽国与辽人接触后,苏辙更是改变了对辽的看法。苏辙在入辽后写过一首名为《虏帐》的古体诗,单从这个题目使用“虏”字看,苏辙对辽依然是蔑视的,这也许是苏辙在拟题时过去感情的一种使然。但从诗的内容,特别是从诗的结尾“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几句诗可以看出,苏辙肯定了宋对辽的国策,看到了这一国策对宋辽两国带来的和平,看到了百姓的和乐生活,认识到了在“图霸”之前先“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抛弃了以往不切实际的以武力征服辽的天真想法。“祥符”是宋真宗年号“大中祥符”的省称,“祥符圣人”说的就是宋真宗。

发生于宋真宗景德年(1005年)澶渊之盟,给宋带来的毫无疑问是屈辱又遭受两次重大的屈辱一次是宋仁宗庆历年,辽乘宋同西夏交战的机会,向宋勒索土地给辽岁币10万两,绢10万匹一次是宋神宗熙宁年,辽借口宋在山西边境增修堡垒破坏边界,要求划界同意以分水岭为界,又放弃一些土地。作为商周秦汉唐宋文化血脉的后人,没有谁不站在宋的立场,对辽产生仇恨,理所当然地认为宋年年向辽送去银绢,是国家积弱无能的表现,只要是商周秦汉唐宋文化血脉血传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宋辽这种议和做出肯定的评价称赞这种议和的好处。如果抱着这样的认知来读苏辙的这首诗歌,就很难正确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我们了解了苏辙使辽所写的诗后,了解了苏辙使辽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后,就会认识到前面对苏辙赠知雄州王崇拯诗的解读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澶渊之盟,虽然历来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容否定的,那就是自澶渊之盟宋辽边境不再有战争,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因此节省了巨额战争开支(每年送去的岁币远远低于军的开支)大大减和减轻了重兵长年戍边造成的过量徭役和朝廷赋税压力,以极少的代价换取了通过战争难以获取的效果。澶渊之盟后的宋辽百年和平,不仅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民间交往和民族融合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宋自身更是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更为重要的是人民生活安定。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安定是用屈辱换来的,宁愿不要。说这话的人,显然是意气用事,不自量力。建立汉朝的刘邦够历害吧。刘邦把让多少诸侯见了自己没有不两腿发软,不得不跪下向自己爬行而拜的项羽打得一败涂地,统一了秦后各路诸侯混战而形成的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汉帝国。刘邦因此也自恃了得,当遇到北方匈奴的挑衅入侵,亲自挂帅出征,结果遭遇白登山之围,差一点丢了性命。回来后,只好接受大臣建议,乖乖要将女儿鲁元公主送到匈奴去和亲,说白一点就是送给单于当老婆。因迫于吕后的强烈阻挠,刘邦才改送刘氏皇族的女儿扮成皇帝的女儿送去和亲。正是这一忍辱含愤国策的执行,才为接下来的文景之治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知己,还要知彼,当认识到自己不够强大时,最务实的国策就是不要妄自尊大,挑战树敌。想通了这一点,就能理解苏辙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附《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

城里都无一寸闲,城头野水四汗漫。

与君但对湖光饮,久病偏须酒令宽。

何氏沟塍布棋局,李君智略走珠盘,

应存父老犹能说,有意功名未必难。

注:何氏,何承矩;李君,李允则。景德二年(1005年),雄州知州何承矩因病卸任,荐李允则接任雄州知州。二人在雄州任上恰逢澶渊之盟前后,治雄御辽防辽上均有政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岭晚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