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诗词的文人风骨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生之作 |
习诗词的文人风骨
陈悦涵
我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曾讲起他的一次经历。中秋前夜偶逢多年未见的老友,赠了友人一本自己写的书。我本以为这已经足够幸运巧合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已具,结果更动人的是他友人在中秋夜赠与他一首感怀诗:“为耽案上燕台句,任我西窗玉镜空。”读你的文章远比赏中秋月有趣。我的语文老师当晚即作了一首和诗:“标格浑同秋月朗,献芹哂正响长空。”
真浪漫啊!我不禁感慨,很难想象在如今这大多数人连笔都不提的时代,还有人能够用格律诗同友人感兴抒怀,相寄情谊。更何况这样的人不是出现在电视里,网络上,而是就出现在我的身边。或许是我平日里了解得太少了,这是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古诗活了起来,它不再是只存在于课本试卷中的赏析题目,不再是消逝在时间长河中的沉底泥沙。有一群人仍在使用它们,不断赋予它们生命力。我想这些人一定有自己的坚守和态度,在今天用诗词歌赋作为桥梁,同古代的文人雅士交流对话,不随流俗,悠然自得,心怀高远,白雪阳春。我觉得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文人风骨。
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心境和情怀。途中遇雨,并不抱怨雨水打断了旅途,洒脱地吟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独抒心灵地行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归”。和爱人分离,并不声嘶力竭地哭号,只淡淡地说:“桥还在,流水不是去年的声音。”在满胸愁绪时,可以具体地描绘:“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失意之时,可以宽心地开解:“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在这个纷乱嘈杂的世界中,部分人愚蠢而不自知,肚里没点墨水却热衷于输出,听不进一点不同的声音。当社会上大部分声音被这些人夺去时,我们为自己开辟一块宁静之地,结交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用来安置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我认为,读诗品诗学诗,除了应付考试外,更重要的是体会文人风骨,这种理想主义的纯粹的美总能给予人心灵慰藉。
身处尘世,也保证心灵不染尘埃,做一个浪漫、真挚、热忱、儒雅、善良、坚定的人。我读诗,我学习,我希望成为这样的人。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一直是中小学语文课本必选的内容,也一直是高考语文试题必选的内容,也就是说,诗歌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必教的内容和中小学学生必学必考的内容。程千帆教授曾说:“一位从来没有作过诗或其它艺术创作经验的人侈谈诗歌艺术,不说外行话,很难。”从一点上来说,我尝试诗歌创作,对我的诗歌教学还是有益处的。陈悦涵同学专门就我的诗歌教学写的这一篇随笔《习诗词的文人风骨》,作为一个不断尝试诗歌创作的语文教师,我读后,心里还是有一丝小小的骄傲:这样的诗教境界,恐怕是不尝试诗歌创作的语文教师难以达到的。
祝愿陈悦涵同学在诗歌的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附:
李培益兄的原玉《受书兴东感怀》:
六合云轩不意逢,受书恰在月明中。
十年自砺千钧笔,一页初翻两袖风。
典据微茫持洞鉴,辞章气韵接云嵩。
为耽案上燕台句,任我西窗玉镜空。
拙作《和培益兄受拙著感怀诗》:
月圆招引故人逢,握手清秋惊喜中。
叙旧难忘筵劝酒,话新倍羡笔生风。
昔为背井漂浮梗,今得安身稳固嵩。
标格浑同秋月朗,献芹哂正响长空。
友人河夫的诗《流水》:
重新攀上那支歌
是多么艰难
连音符都老了
你还是那样明媚
鬓角斜插一支陌生的曲子
被我浇灌过的花朵
为何开在另一个人的窗口
桥还在
流水不是去年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