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

(2021-06-02 11:03:38)
标签:

教学

分类: 教学之拾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

 

 

我所要谈的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概括起来说就是“两典三本”的切实落实。

“两典”,一是《现代汉语词典》,一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三本”,一是已学过的课本,一是课堂笔记本,一是随笔本。

按理说,我所要谈的语文教学中这些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大凡是语文教师应该没有不知道的,应该没有不重视的,应该没有不落实的。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忽视这些教学措施而不落实的语文教师非常普遍,至于这些语文教师不重视不落实,是不知道这些教学措施,还是没有认识到这些教学措施的重要性,也很难说。反正,我每次接教新的班级,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第一节语文课一上课就对这些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进行调查。每次调查,基本上都没有学生说以前的语文老师是这样要求的和落实的。有同事请假,学校偶尔会安排我去代课,课堂上发现没有几个学生做笔记,我就让学生把课堂笔记本拿出来,学生说没有;遇到不懂的词,让学生查词典,全班有词典的学生极少,有时竟然还会遇到全班没有一个学生有词典的情况。

有一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张秋玲教授带着她的研究生教师,到深圳一所重点高中与该校的一位教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各上一节语文课。课后座谈时,张秋玲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说学生来上课,没有看到一个学生有带着课堂笔记本来的。我在后面听着,心里想,要是到我们学校用我教的班级来上课,肯定会有学生带着课堂笔记本来的,虽然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会带。据说,这所高中提供上课的班级还是年级中最优秀的班级。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谈谈语文教学中这些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

为什么说“两典三本”的切实落实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怎样做,“两典三本”才能切实落实?在此,本人不揣浅陋,冒昧地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每接教一个新的班级,第一节语文课就是给学生上一节“如何学习,才能学好语文”的课。在这节课中,我会讲一些学好语文的方法和措施,并做出布置,其中“两典三本”的落实,是我重点要强调的内容。

一、“两典”的落实

要求每一名学生第一周回家后,都要购买《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二周返校时带到学校放在教室里。这“两典”让学生带到教室里后,并不只是说一下让学生在读书时自主查阅,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只是让学生自主查阅这“两典”,到学期结束时,不少学生的词典或字典的封装薄膜,恐怕都还没有撕开。我的做法是,平时上语文课,一旦遇到了生字生词或弄不明白意思的熟悉的字词,凡是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我就不直接讲这些字词的意思,而是立即让学生当堂打开词典或字典查阅。学生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生字或生词,拿来问我,我也不轻易地给学生做解说,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词典或字典。如果学生查阅了词典或字典,还弄不明白字义或词义,我再给学生做解说。时间一长,这种带有硬性要求的学习行为就渐渐促使学生养成了习惯。

我们都知道,不论什么人,只要他做事,都得有工具。中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工具不只是有笔、课本和习题练习册,还必须有《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这“两典”同样是中学生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工具,少了,语文是难以学好的。作为中学生,在学生时代,如果没有被语文老师培养而养成查阅字典和词典的良好习惯,那么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后,大都不会自我养成查阅字典或词典的习惯。这也是我们经常在公开场合会听到许多身份不凡的大人物读白字念白字的重要原因。

我强调学生要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是这本字典的价钱不是太贵,学生买得起,二是这本字典的释义对有些含义难区别的字有辨析,三是这本字典的附录《古代汉语语法简介》也很实用。举一个例子,关于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语法现象,许多语文教师讲不清道不明,有的语文教师甚至说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语法现象。这就说明这些语文教师就没有读过这本字典后的这篇附录。而实际情况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这种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依然存在,只是相较古代汉语要极其少见罢了。如课本中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第一段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话:“它之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主语“它之到来”中的“之(的)”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班级中如果有学生购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也很好。这本词典很厚,释义丰富,可以做为简易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补充。

二、已学过的课本的落实

新的学期开始,我们的中学生基本上没有人将已学过的课本带到教室来,这对学习语文是非常不利的。上个世纪八九年代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这样的五句话:“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话要清清楚楚地说,课文要反反复复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五句话是老一代语文人的宝贵经验总结,我们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是不能忘的,更是不能丢的。这其中的一项“课文要反反复复地读”,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在学习新的课本时,丢掉了已学过的课本。如果丢掉了已学过的课本,就等于是丢掉了已学过的课文。丢掉了已学过的课文,作为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换一句话说,要想学好语文,就得把已学过的课本带到教室,放在身边,随时对已学过的课文特别是古诗文和典范的现代文名篇反复地读,一直熟读到成诵,并且不能遗忘,忘了还要复读。

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学好语文的过来人的经验之谈。从古到今,例子太多,我不多举,在此只说巴金先生的一个事例。在《谈我的散文》中,巴金先生说:“老师平日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他唯一的办法是叫学生多读书,多背书。当时我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先生。我后来写了二十本散文,跟这个‘启蒙先生’很有关系。”巴金先生这段谈阅读和写作的话告诉我们,作为学生,对所学的课本,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背,并且是要“背得很熟”。可是,我们很少有教师对已学过的课本能如此重视,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读到熟记于心。我在上课中,为了便于新课文的理解,常常会温故,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提到已学过的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或事件,可是很少有学生能知道,大都是一脸的陌生感。学生将已学过的课文都遗忘殆尽,这怎么能学好语文?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强调学生要广泛阅读,这当然没有错。但我认为如果学生只是广泛地阅读,而不愿熟读成诵,是不行的。大学问家黄侃曾说:“读书贵专不贵博,未毕一书,不阅他书。”这种经验之谈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中学生不能将自己曾经耗时费力学过的课文熟读,记在心间,而是学过即忘,那过去的学习还有什么意义?熟读成诵,不仅有益于阅读,而且有益于写作。

因此,我要求学生第一周回家后,要将已学过的课本找到,整理好,第二周返校时带到学校放在教室,一遇到有阅读的时间就拿出来读,反复地读。课堂上,在学习新课文时,我也会经常联系已学过的课文提问学生,让学生翻阅。就在这样一次次硬性的温故阅读中,让学生感受到和认识到已学过的课文对新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课堂笔记本的落实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都知道,老子、孟子、荀子、墨子、列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之所以流传后世,都是因为他们自己著书立说了,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人。满载孔子伟大思想的《论语》,不是孔子自己著作的,而是在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们将自己上孔子课时的课堂笔记加以整理而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这本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其实就是孔子学生的课学笔记。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被后代奉为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完全是靠他的学生及时作了课堂笔记。如果孔子的学生不及时做课堂笔记,述而不作的孔子还有这么伟大吗?恐怕会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惠施和杨朱一样,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可见学生及时做课堂笔记是多么的重要。

鲁迅回忆恩师的散文《藤野先生》一直是编在初中课本中作为课文的。在这篇散文中,鲁迅很动情地回忆了藤野先生如何检查添改自己的课堂笔记的情景: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孔子和鲁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两位文化巨人,一个是做教师时让学生及时做课堂笔记,一个是做学生时被老师经常检查添改课堂笔记,由此可见课堂笔记的重要性。2010年,我们学校曾组织教师到河北衡水中学取经。听课时,我发现衡水中学的学生个个都做课堂笔记,我到现在还保留着当时拍摄的几张学生做课堂笔记的照片。他们的课堂笔记本,封面上印刷的名字是“语文积累本”,这说明这课堂笔记本是由学校统一印发的。课后,我向带队的学校领导反映了衡水中学这一可取之“经”。很遗憾,我们的领导对这种“经”似乎不感兴趣。

学校领导不感兴趣,但我感兴趣,因为我一直以来就是这样要求学生做的,看到衡水中学的学生这样做,更加坚定了我的一贯做法。对于新接教的班级,我要求学生第一周回家后,必须买一本可以用来做课堂笔记的本子,大小和样式,自己定,不强求统一。从第二周开始,每次一上课,都要求学生将课堂笔记本拿出来,放在桌面上并且打开。上课中,每当有重要的知识点,都强调一声让学生记。时间一长,也就渐渐培养出了学生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后,还督促学生要时不时地翻阅,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高考后,每届都有学生向我坦言做课堂笔记的好处。

四、随笔本的落实

培养学生作文,如果一学期就只是写几篇由教师出题的大作文,那是肯定不行的。只靠几篇应试性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肯定是培养不出来的。从古到今,就是天才般的作家,在谈到写作时,也没有不强调多读和多写的。例子同样很多,在此只举鲁迅的一个例子。在《致赖少麒》中,鲁迅对向他请教如何写作的赖少麒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鲁迅说的“多看”就是多读。多读对于写作的益处,前面已谈,不再赘述。鲁迅说的多“练习”就是多写。尽管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但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是要学生尽可能地多写。如果说教师出题让学生作文是限制性写作,那么随笔就是开放性写作。随笔随笔,就是让学生随心提笔写作,叙自己想叙之事,议自己想议之理,抒自己想抒之情,总之,写自己想写之所写。如果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写作是“我手写我口”,那么现在的随笔写作就是“我手写我心”。

随笔本,由课代表统一购买,要求全班统一。不要太小,否则一页写不了多少字;也不要太大,否则抱到办公室没处放;不要太厚,不至于课代表抱送时太重;也不要太薄,保证够一学年所写。随笔,一周一篇,周一交阅,周二发还,随时可写,内容自定,字数不少于600字。教师查阅,以等级性批阅为主,偶尔辅之以简单批语,未必要写大段的评语。要知道一个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学生自己写出来的,不是教师批出来的评出来的。有不少教师因要给每个学生的每次随笔都要写大段的评语,且不能人与人雷同,次与次雷同,寻求花式变化,感到很痛苦,一学期下来,布置学生写随笔写不了几次。这显然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的。

学生自主的开放性随笔写作,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师出题的限制性应试写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考试也能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

“两典三本”的切实落实,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都知道,习惯“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要用一些强制功夫”。(叶圣陶《两种习惯养成不得》)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良好学习习惯似乎犯有“强迫症”的原因。叶圣陶先生曾说:“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习惯成自然》)当学生的这些良好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就是培养了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这对于学好语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刊发于《语文月刊》2021年第6期)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
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措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