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阅卷亲历:40秒评一篇作文,重点看什么?

(2021-03-02 10:04:13)
标签:

教学

分类: 他山之石

   高考阅卷亲历:40秒评一篇作文,重点看什么?

 

【按语】本文是由资深的高考阅卷老师撰写,再由多位一线名校语文老师结合近年多省高考阅卷实情,再做精校、补充、完善,很值得参加高考的学生阅读学习参考,以规避低级错误、彰显作文亮点,提高作文分数。特转载。

 

在高考的作文阅卷中,平均每篇作文的阅卷时间大约是40秒左右,有些省份为了防止阅卷过快,设置了每篇作文出卷的时间间隔(一般是1分钟),但实际上,真正读文章时间只是203040秒(长期阅卷疲劳,总会有无效时间)也就是说,不到一分钟,你寄予厚望的800字左右作文,就被阅卷老师打上了一类文(50以上)、二类文(4050)、三类文(40以下)的标签。这么短的时间,真可以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吗阅文无数、有经验的老师,是可以做到的,尤其是那些优缺点明显、一览无余的文章经阅卷老师的扫描,基本高下立判那老师们又是怎么判卷的呢阅卷流程是什么?最看重的是什么有没有评分细则之外的参照标准现在就来为你一一详解。

作文阅卷的七个看点

流程一:看卷面

首先,阅卷老师对作文的好感与恶感,第一感觉无疑是书写。好的书写就是作文的颜值担当。只有始于颜值的开端,才能有陷于才华的可能。

现在大多数阅卷点都使用宽屏电脑,无需翻页,可显示作文全貌,不难想象那种初见的感觉。尤其是阅卷老师高负荷运作,头晕脑胀,精神疲惫,卷面更是至关重要。(湘语文)

如果书写美观,卷面整洁,无疑就是炎炎夏日里的缕缕清风,作文得分平白高出三五分,五六分都不足为奇。而卷面不好,乱涂乱抹的文章,尤其是难以辨识、不堪卒读的作文,阅卷者可能根本无心细看,就考虑打分了,当然分数你不难想象,大概率的40左右。

在平时训练中,我们可能对某学生说:你这篇文章为什么只有45?如果找班上字写得最好的同学誊写一遍,一字不改,50多分没问题。这,一点不夸张!

流程二:看篇幅

其次,是看篇幅。一份高考作文卷,赫然无障碍地跃入阅卷老师的眼帘,阅卷老师除了看卷面,也很快就能看到文章篇幅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篇幅就不达标,毫无疑问,这是大硬伤,你的作文分数不会高。好比应征入伍,你身高不足1.62米,直接就被刷掉了。因为老师会觉得你根本没话可讲,文字表达能力薄弱,你的作文当然也进不了阅卷者的法眼。

比如,要求写800字,某篇作文只有600字,按照评分细则,少50字扣1分,少200字扣4分,但事实上,如果内容没有突出表现,大概率总分在38上下了。(湘语文)

流程三:看题目

接下来,看的是题目,题目是作文的眼睛,此话一点不假。

如果是命题作文,都一个样,这个环节就省了,当然如果你没写题目,还是要扣除2分(给人丢三落四的不良印象,实际影响可能45分);

如果是自拟题目,而你的文章标题起得符合题意,新颖别致,又有内涵,那么你的作文就大有希望往48分以上打了。

流程四:看点题

再接下来,老师的眼睛就会在第一段里找,找什么呢?找你有没有引题和点题!看开头是否精简、吸引人。如果开头写了半天,没有点题,麻烦了,你就掉到二类文了,当然,老师不至于那么武断,判你跑题(跑题是40分之下)。他还会接着看,如果你第二段第三段都没点题,完了,二类文下也就是45之下甚至被判偏题了。

如果你开头点题做得好,而且还有些小吸引人的部分,ok,你还很有希望在一类文里。

所以记得,全文至少有35次点题(扣材料)。且最好是明确点题。别信什么暗合题意的说法,一篇考场作文,还云遮雾绕,捉迷藏似的,你是在挑战阅卷者的耐心。

流程五:看结尾

再下来,老师会一段一段地继续往下看吗?

no,这时,老师会把目光快速定位到文章结尾,看你是否完篇(最起码有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显示文章结束的标志),最后一段你能否再次点题、总结、升华并且独立成段。

若完篇,且扣题,挺好,恭喜你。如果开头结尾都不错,那么你的作文可能在二类文上(45分以上)了。如果你结尾拉拉杂杂写了一堆,抒情不到点上,只是为了堆字数,而你开头又没点题,那么可以肯定,老师的阅卷已经进入十秒倒计时了,而无需再细读全文。可能会是三类文也就是40分以下了。

流程六:看分段

看了开头和结尾,现在阅卷老师开始看正文了吗?no,还不是。

这时老师还会上下打量你的作文。

会把整个卷子大致看一眼,看看你的分段情况,如果你分段清晰,错落有致,那你又为自己增加了一些分数。如果你没有分段,就中间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老师的印象就会是:条理不太清晰,文章结构安排有问题。

流程七:看正文

一般判卷到这时候,作文好或不好,老师心里的预判分数都出来了,再下来开始看你的正文。如果是记叙文,你描写生动细腻,抓住了人物特点,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果是议论文,你逻辑清晰,有意识地运用了各种论证方法,那么,你的作文就大有希望上一类文。至于扣分多少,就看你的文章能否投老师所好了,这是有主观因素的,但差别不会太大。

好了,这就是整个作文的阅卷过程。记住一条铁的规律:越是高分作文,老师看的时间越长。(湘语文)

 

阅卷老师评分的六个标准

标准1:题目能一眼看出与立意的关联

作文如果是自拟题目,那么拟题的第一原则是切题,即切合主题或话题,其次才是简练、有新意和有文采。所谓题目要与立意关联,一是题目就是立意,题目表达的就是一种观点;二是用作题目的一句话中要包含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劳动精神,广东等省考试院公布了满分(优秀)作文,大多数佳作的题目不仅表达的是一种观点,而且还包含着劳动这一关键词:《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以小我之劳动,筑大国之梦想》《自我做起,永怀劳动之心》《重拾劳动热情,共享劳动意义》《尊重劳动,才有美好未来》,至少题目意思和劳动相关,比如:《劳则生欢,劳则生慧》《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一屋不扫,何扫天下》。

标准2:立意要明确且富有正能量

考纲和评分标准对立意明确有要求,但对立什么意却没限定,只是要求考生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

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写呢?不是,中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所以,作文要以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宣扬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为基调。

不是不可以批判社会,批判现实,而是要有理有据,比如2016年全国卷1的漫画作文(批评唯分数论的教育弊病),就需要学生有批判精神,但切忌无脑狂喷”“无理乱骂,这会给人越是无能,越是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的感觉。利用中高考作文来宣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对教育制度的无端指责、对父母师友的厌恶鄙弃等不良情绪,或者在文中为自己追求刺激、贪图享乐、逃避责任、危害公众、缺乏公德的行为作辩护的,得分往往很低。

标准3:文章最好分成五至七段

文章分段最好是五到七段,最多不超过十段,不宜少于五段。

首段和末段可短些,两三行即可,最长五行或六行,不能再多了;中间每段可长些,七八行较好,最多不宜超过十行。单个语段尽量不超过200字。

老师很不喜欢首尾各一小段、中间一大段的孕妇肚式分段,也不大喜欢两三行就作一段的蜈蚣节式的分段,一看就闹心。

首段短才能迅速入题,末段短才能突出主旨;中间七八行或九行十行作一段,是因为这样长的段落能较完整地叙述事情或阐述道理的一个片断。

当然也不能绝对化,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在中间两个大段之间插入一两句过渡语并单独成段,有时也会给人灵活和流畅的感觉。

标准4:篇幅以超过规定字数100150字为宜

比如题目要求不少于800,那么考生不要只写800字,而要超出100150字,直观地说,就是要写到答题卡上“800标记往下写到“900字”至“950字”为宜。

作文字数没达到底线的,扣分绝对不只每少50字扣1;字数刚达到底线的,也会给人一种挤牙膏,凑字数的感觉;而超出底线一百多字,会给人一种文章内容充实、行文游刃有余的感觉。

当然,作文也不必太长,不必写到答题卡的最后一行。文章写得太长会花去许多宝贵的时间,导致没有充足的时间复查前面的答案,而且在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塞得过满、没有回旋余地的压迫感,费力不讨好。

标准5:文章的首段和尾段最好都点题

点题形式多样,既可以点出完整的主题(或话题、标题),也可以点出主题的关键词,还可以把主题稍作改动但保留其关键词。

例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1作文——“劳动精神,开头就应该点明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主题,结尾也应再次点到劳动主题上。

有些记叙文(特别是小小说类)的开头可以不点题,但结尾一定要点。

如作文《一道风景线》的首段才一句话:母亲下岗了。它并没有点题,但末段点题了:

人们常说,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就是母爱。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一道最美的风景线,那不是别的,就是母爱!

当然,点题不仅可以在文章首尾,也可以在文章中间,这样可以使文章一直处于紧扣主题的状态。

标准6:题材上要写自己真实经历的事情

比如,一个东莞的考生大段大段地写发生在欧洲某国的故事,写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故事,写发生在上千年前某朝的故事,写求职场上某大学生遭遇的挫折,都会给阅卷老师一个感觉——这个故事是从哪本杂志上抄过来的。

也不要照搬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因为那只能证明作者文思匮乏。

比如,中考作文的选材其实很简单,基本上是以为圆心,以的活动为半径来画圆,要能突出作为初中生的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

当然,写并不意味着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写,也并非要原原本本地写,而要有取舍、有变形、有重组地写。

考生可以将不同时空的言行写在一件事里,可以省略某个环节而放大某个细节,也可以将同学的见闻嫁接到的身上。

这并非造假,因为写作(不包括新闻报导)从来都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的文章,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情节更生动,作品主题更深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