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写实的守真与写意的失真

(2018-06-09 06:38:56)
标签:

文学

分类: 行吟之风

                           诗词写实的守真与写意的失真

 

写实与写意,本来是绘画的表现手法。写实是指画家如实地描绘事物,追求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写意是指画家忽略艺术形象的外在逼真性,追求艺术形象的内在情感表现。诗词的写实和写意,自然也是指表现手法,具体判断一首诗或一首词是否写实或写意,须看其主要表现手法,因为写实的诗词并非完全不运用写意的夸张、暗喻、象征等手法,写意的诗词并非完全不用写实的直言的赋,如直接叙述、直接描写等手法。

这里所说的“真”,意为真实,即与实际情况相符的事实。所谓守真,就是与实际的事实相符;所谓失真,就是与实际的事实不相符。这种相符与不相符,是就诗词的选用事例而言的,不是就诗词的表现手法而言的。也就是说本文所要谈的诗词的写实与写意,不是从表现手法上来谈的,而是从选用事例的守真与失真上来谈的。

先看诗词写实书事的守真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个烧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抨击了统治者掠夺百姓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全诗句句写实,具体生动,历历如绘,是一首典型写实的诗。正因为是一首典型的写实的诗,就有人对“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的描述提出了疑问。

1958年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讲元白诗证史选修课,学生刘隆凯听了老先生讲授《卖炭翁》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想法:老翁从终南山驾车入市,应是由南而北,后面何以又言“回车叱牛牵向北”呢?刘隆凯揣度此处或许是省略了一个情节:老翁闻宫使来,定然驾车回逃,后被逼迫,始又向北。当刘隆凯把这个疑问向陈寅恪先生提出后,陈寅恪先生对此问题经过反复思考,并用上长安城地图,先后三次就这个问题给予解说。据邓小军《白居易〈卖炭翁〉与陈寅恪课堂答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其结论大致如下:

①诗句中的“市”,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安市的“市”,而是长安城内的东市。唐朝长安城内有两处供商品交易的市场:东市和西市。卖炭翁何以选择东市?因为东市东邻南内兴庆宫,西邻最繁盛的冶游之地平康里,附近多居贵胄之家,卖炭销路当会更好更快。

②卖炭翁应是从长安城南偏东的启夏门进入长安城内向北行走,向长安城内靠北偏东的东市走去,到了东市南门外的东西方向的大街,再折转车头向东行走,来到东市的南门外歇息,等待东市打开南门。此时歇息的牛车朝向很可能是朝东或朝北,绝不会朝西或朝南。

③卖炭翁为何不能直接入市,还要等待东市开门?据《新唐书》:“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可知长安东西两市日中为市,即正午十二点打开市门,开始贸易活动。那么“牛困人饥日已高”又是何时?由南唐李后主《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中的“三丈透”,和北宋邵雍《天津弊居蒙诸公》“青春未老尚可出,红日已高犹自眠”中的“犹自眠”,可知“日已高”时为大约八九点钟。

④“黄衣使者白衫儿”应来自大明宫,因为当时的皇帝是在大明宫处理朝廷政务。“黄衣使者白衫儿”从大明宫出来后,朝南走,走到东市的南门外东西方向的大街折向东,来到东市的南门外,遇见了等待市门打开要入市的卖炭翁,命令其驾着炭车沿着来路返回大明宫内。卖炭翁的遭遇由此开始。

⑤诗句中的“回”,意是转动,可能转一百八十度,但又不一定就是一百八十度。如杨贵妃的“回眸”,是指她眼珠的一转。《西厢》第一本第一折中的“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也是指眼珠的一转,当然不可能是一百八十度。因此,如果车头朝东,那么这个“回车”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回转,如果车头朝北,那么这个“回车”就是九十度的回转。

⑥说到跑,老翁已经够累的了,知道跑不脱,想必是不会跑的,不需要假定省略了这个情节,何况牛拉炭车是跑不过骑马的。

http://s13/mw690/002YDpfUzy7l9czWTV24c&690

    由此可见,作为史学家和诗人的陈寅恪先生对写实诗的态度,这说明写实的诗是如何要守真据事直书了。如果不守真,与实际情况不相符,道理上就说不通。道理上说不通,就影响读者对诗歌意义的完美理解。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首(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是宋代杨万里的一首七绝,写芭蕉分绿,柳花飘飞,诗人午睡初起,没精打采,当看到追捉飘飞的柳花的儿童时,童心复萌,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全诗精于炼字,充满生活情趣。

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诗,清朝的王端履在《重论文斋笔录》指出:“‘梅子留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风景,安得复有柳花可捉乎?”王端履说得很有道理,因为从整首诗所写的内容看,杨万里的这首诗是一首写实的诗,写实的诗就不能失真。既然“梅子留酸”“芭蕉分绿”已是初夏的风景,那么柳花飘飞是何时之景呢?

诗中所说的柳花就是我们常说的柳絮。杜甫有诗句:“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绝句漫兴》)说明柳花飘飞时,桃花也在飘落。晏殊有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寓意》)说明柳花飘飞时,梨花正在盛开。这是与实际相符的。据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根据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一百二十日。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其中惊蛰一候为桃花,春分二候为梨花,这说明桃花开放与梨花开放前后相差二十天。惊蛰和春分都属于农历二月份节气。

如此说来,“梅子留酸”“芭蕉分绿”是初夏的风景,而柳花飘飞却为仲春之景,二景不同时,怎能画同框?失真失实,何情之有?

有人也许会说,如果有的年份,有的地方,或许偶尔会遇到气候的变化,梨花晚开,柳絮晚飞,推至春末,而梅子早结,芭蕉早绿,提至夏前,也不是不可能的呀。这种情景即使出现,也不是常态,一首常态写实的诗是不会选取这种非常态的情景入诗的。如同要向别人推介一个正常的人,谁也不会拿他偶尔非常态的样子来推介。写实的诗也是这个道理,据事直书,诗实相符,情真意切,才会打动人心。

再看诗词写意书事的失真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咏史词,这首咏史词是一首典型的写意诗,全诗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目的就是借古抒怀。

大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读者,都知道苏轼的这首词中所写的赤壁与历史事实是不相符合的。苏轼在这首词中所写的赤壁是黄州赤壁,这个黄州赤壁在今湖北黄冈西,这里在三国时期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赤壁大战;而三国时期发生过赤壁大战的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二地相去甚远,作为大学问家的苏轼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是,满怀抱负的苏轼被贬到黄州,一旦站在被人们称着“三国周郎赤壁”的长江岸边,联想起年轻有为的周瑜,怎能不浮想联翩,于是将错就错,借赤壁之名,遥想在赤壁建立功业的周瑜是如何的春风得意,而自己又是如何的人生不如意,忍不住提起如椽之笔,填写了这首《念奴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其实,苏轼的这首词失真之史实并不止赤壁这一处,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还会发现一处,那就是赤壁大战的当年,小乔嫁周瑜差不多是已过去了十年的事情,并非“初嫁”。据《三国志周瑜传》,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孙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刘勋家人及他们部下和当地望门的男女亲族,其中就有桥公的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大乔和小乔。这两位君臣可好,将人家的两个国色天香的女儿给分了,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我们都知道赤壁大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其时相距差不多十年,苏轼言其“初嫁”,是说年少的周瑜刚刚娶来美女,正处新婚蜜月,何其少年得意,何其倜傥风流,何其人生美好。反观自己,老大不小,却遭受贬谪,失真的书事再次强烈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真是心有不甘啊,可是又能怎样?最后不得不以旷达的人生情怀以待之。

苏轼咏史不是目的,借古抒怀才是目的。词中写意书事失真,两处与史实不相符合,其用意,读者无不心领神会,并没有感到书事失真,妨碍了对诗意的理解。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晚唐的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想起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寻欢作乐的事,很有感触,于是以《过华清宫》为题写了三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这首诗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供应荔枝的典型事件,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南宋词人胡仔读了这首诗,却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据《唐纪》,明皇以十月幸骊山,至春即还宫,是未尝六月在骊山也。然荔枝盛暑方熟。词意虽美而失事实。”胡仔据史书记载,指出这首诗书事“失事实”,显然,胡仔是一时糊涂忘了这是一首写意的诗,诗题虽然是《过华清宫》,实际上就是《华清宫怀古》,也是一首借古抒怀之作,目的就是鞭挞唐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失事实”完全可以理解,未必较真。

这首诗还有一个问题,对后世读者也造成了因扰,那就是杨贵妃爱吃的新鲜荔枝来自何处?如果是由岭南供应,岭南距长安路途遥远,而荔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白居易《荔枝图序》),即使运送荔枝的马跑得再快,三日之内也跑不到长安,唐玄宗心爱的美人杨贵妃不可能吃上新鲜的荔枝。《新唐书·李贵妃传》中只有这样的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没有明确说明荔枝供应的地方。《唐国史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然方暑而熟,经宿则败,后人皆不知之。”大概有了这段记载,苏轼就说:“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通鉴唐纪》注)。这个填词好写意的苏轼竟然较起这个真来,而忽视了杜牧的这首诗也是写意之作,也实在有点好玩。在六月荔枝成熟的季节,唐玄宗和杨贵妃这对恩爱的夫妻早已从骊山上下来,回到长安城内的兴庆宫,不在骊山上的华清宫了,那又何必在意这荔枝来自何处呢?来自涪州,来自岭南,对于鞭挞杨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对于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情,没有区别。诗词写意书事失真,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不可一一求证史实。

诗词写实书事须要守真,写意书事不妨失真,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明于此,就会知道哪些诗词书事不能失真,哪些诗词书事可以失真,才会知道读哪些诗词得要较真,读哪些诗词不能较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