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灵活”是个什么东西?
(2018-05-05 19:22:59)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学之拾 |
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选的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其中主观表述题的题设是:“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笔法”本来是一个书法概念,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不过,唐朝在书法上就有了“笔法”的概念。书法家颜真卿以答书法家张旭问的形式,撰写了一本书法著作《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就用了“笔法”这一概念。书法中常用的笔法有:中锋、侧锋、逆锋、拖锋、飞白锋,还有什么折钗股与屋漏痕等等。所谓笔法灵活,那就是书法家在写字时,灵活地运用这种种不同的笔法。不知最早又是谁将“笔法”用于史学和文学中的,但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春秋笔法。”这个成语中的“笔法”指的就是文史学中的概念。许多词典都将“春秋笔法”这一成语的出处归为《史记·孔子世家》,理由是其文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这一段文字虽然道出了文史学中“春秋笔法”这一概念的真谛,但并没有出现“春秋笔法”这一概念。其实,“春秋笔法”这一概念真正的提出者,是南宋的文人俞文豹。他著有一本杂记《吹剑录》,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朱文公《通鉴纲目》以正名为先,子云仕于汉也,于莽天凤五年,书“莽大夫扬雄死”,以《法言》“盛称莽功德”,及作《剧秦美新》也。渊明没于宋也,于文帝元嘉四年,书曰“晋徵士陶潜卒”,以潜自谓“世为晋辅,耻复屈身异代”,故不复仕也。书武后事,终始用中宗年号,如云“中宗嗣圣九年,周武后如意元年,九月,周以狄仁杰同平章事”。盖纯用春秋笔法也。①
从俞文豹的这段文字也可以看出“春秋笔法”的含义正是指“寓褒贬于笔墨之中”。这才是“春秋笔法”的真正出处。不过,“笔法”一词的出现要比“春秋笔法”早,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中就运用了“笔法”一词:“昌花写生逼真,而笔法软俗,殊无古人格致。”从“笔法软俗”来看,“笔法”指的是行文风格。《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有这样的文字:“会又令人于中途截了邓艾表文,按艾笔法,改写傲慢之辞,以实己之语。”这段文字也说明了“笔法”指的是行文风格。《现代汉语词典》对“笔法”的释义是:“写字、画画儿、作文的技巧或特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笔法”的释义是:“指写字、作画、写文章的方法、技巧等;笔调。”网络上的《汉典》对“笔法”在文学上的释义有这样的表述:“行文的习惯句法、章法。”其实,“春秋笔法”中的“笔法”就是指行文风格或表达技巧或语言特色。
由此看来,“笔法”的含义是多元的,指作文的风格、技巧、特色、方法、句法、章法、笔调等等,而技巧,又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方法等等,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确定的含义。那么“笔法灵活”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到底是指诗文创作中哪一方面的灵活呢?是风格灵活、技巧灵活、特色灵活、方法灵活、句法灵活、章法灵活、笔调灵活,还是表达方式灵活、修辞手法灵活、结构方法灵活?不得而知,教师在作这道题时,对“笔法灵活”也颇费脑筋,回答的方式和内容各个不一。在这儿不妨将笔者的拙答作一展示:
①结尾两句诗的意思就是又能与卢耿主簿并排骑马而行,还像过去在洛阳桥上一起行走一样。如此表达,自然朴实,仿佛脱口而出,毫无做作之态,可谓笔法灵活。
②将现在与过去作比,虚实相生,不仅表达了两人过去就有非常友好的情谊,而且表达了异地偶会的难得之情,还表达了再次相逢,友情不减,依然如故的美好情谊,总之表达了诗人偶会老朋友感到喜出望外的心情,可谓意蕴丰富。
笔者的这个答案,是从作诗行文的语言特色方面来回答“笔法灵活”的,等到市的“参考答案”下发下来,我们一看却是:
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
②打通时空,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联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
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笔者的答案与之一对照,显然得不了几分,更别说得满分了。原来出题者所谓的“笔法灵活”指的是“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打通时空,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虽然表面说的是三点,其实第一点“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和第三点“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实为一点,通俗一点说就是“言尽意无穷”或“言尽意不尽”,与第二点“虚实结合”合并起来看,所谓的“笔法灵活”,指的就是诗句所运用的手法巧妙或技巧多样而己。既然如此,出题人何必故弄玄虚为难学生?不如将“笔法灵活”改为“手法巧妙”或“技巧多样”,便于学生从表现手法或艺术技巧上去理解,善莫大焉。
为何笔者没有想到“结句不结情”“留白式结尾”这种“言尽意不尽”式的结尾手法呢?因为我实在想不到。为何想不到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同样写老友异地偶会的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安史之乱后,流落到江南的已处风烛残年的杜甫,在江南逢到了同样流落到此的当年在京师“寻常见”“几度闻”的老朋友、朝廷上赫赫有名的音乐家李龟年,该是多么地欣喜,该会生出多少感慨,可杜甫只是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又逢君”之后怎么办?诗到此戛然而止,没有下文。可是这没有的下文,读者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两位当年的老朋友要不要找一家酒店喝上几杯,话旧叙新?然后要不要结伴走走,看看风景,吟诗放歌?总不会是相逢了见上一面,说上几句话,又各走各的吧。这样的结尾,真可谓是留白式的结尾,结句不结情啊。
可是韦应物在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后,在诗中明确交待了他们已经话旧叙新了:“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已经找了酒店喝酒了:“客舍盈樽酒”;已经酒后结伴出行吟诗放歌了:“江行满箧诗”。最后两句诗只是写在这些事情结束时二人并排骑马散场,是这些事情的尾声而已;不过,这种散场情景让诗人想到了就像过去在洛阳桥上行走时一样,诗人补上这一句并以此收束全诗,强调了二人的友情依然如故,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冲淡。诗人与友人偶会所要做的事情,诗人已在诗中做了充分的交待,并没有留有多少余地令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拓展出诗的想象空间,没有像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结尾一样言尽而意无穷。当然,不能说韦应物的这首诗的结尾两句没有一点言尽而意无穷的味道,只是说在言尽而意无穷方面不是那么突出那么典型,以这首诗的结尾来考所谓言尽而意无穷的“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真是为难学生。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试卷上第七句印成了“更能连骑出”,有的版本是“更能联骑出”。不言而喻,“联骑”才能体现出二人并排骑马的情景,而“连骑”是很难体现出二人并排骑马的情景的。一字之差,意义大为不同,这也给学生在理解上带来困难。
笔者浅陋,将疑惑陈述如此,以得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