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诗词中用典
(2016-11-24 16:52:52)
标签:
教学 |
分类: 教学之拾 |
例说诗词中用典
用典是诗人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好处是诗人能用较少的文字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国家或对人生或对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从用的内容上,用典可分为用言和用事。用言即用古人的语句,用事即用古人的故事。从用的方式上,用典又可分为明用和暗用。从用的角度上,用典还可分正用和反用。
1.用言典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中有三处用了言典:“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这三处言典都出自杜牧的诗中。“春风十里”出自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来借指扬州。“豆蔻词工”出自杜牧的诗《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青楼梦好”出自杜牧的诗《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这三处,凡是读过杜牧诗的人,一眼都能看出来出处。这样的用典就是明用了。还有一处也是用典,处于半明用半暗用之间,这一处就是:“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一处出自杜牧的诗《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姜夔词句的意思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桥下的水波仍然荡漾,空中明月仍然高悬,就是没有了玉人吹箫之声。
2.用事典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刘禹锡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颔联用了两个事典:“闻笛赋”“烂柯人”。这两个事典也是属于明用。“闻笛赋”一典是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烂柯人”一典是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柯(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用此典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一连用了三个事典和一个言典,这四处用典都是明用。
“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张季鹰就是张翰。辛弃疾用此典,意在表达自己不想再关心朝政,为国收复失地,归乡过自己的生活。
“求田问舍”三句出自《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就是置地买房。词中的“刘郎”指刘备。辛弃疾用此典,意在表达如果像许汜那样只顾过自己的生活又怕被人笑话没有大志向。
“树犹如此”作为言典,出自北周诗人庾信《枯树赋》:“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作为事典,又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因此,“树犹如此”既是言典,又是事典。辛弃疾用此典,意在表达自己已经衰老,痛惜时光虚度,就是想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也不能了的感慨。
“忧愁风雨”出自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此为言典。“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3.暗用典
不辞鶗鴂妒年芳,但惜流尘暗烛房。
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
这是李商隐的诗《昨夜》。这首诗就暗用了典故。暗用典故就是把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看不出在用典的。对于暗用典故,杜甫曾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
“不辞鶗鴂妒年芳”暗用了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恐鶗鴂之先鸣兮,使百草为之不芳”。鶗鴂就是杜鹃,杜鹃鸟叫的时候,正是春尽花落,所以即使不知这句在用典,同样也可以体会,不抱怨春尽花落,暗指不抱怨自己的青春销逝,事业无成。“但惜流尘暗烛房”一句的意思是:只可惜流动的灰尘使点烛的房内变得暗淡了。这是指哀悼妻子的死去,暗用潘岳《悼亡诗》的“床空委清尘”,这已经看不出用典了。最后一句“桂花吹断月中香”,用月中有桂树的神话,在月光中狂风吹折桂枝也可比喻悼亡。这首诗开头结尾两句不当作用典也可以理解,但还有用典的痕迹,只有第二句已经看不出用典痕迹。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是辛弃疾的词《贺新郎》。词中“甚矣”句用《论语·述而》:“甚矣吾衰也。”“白发”句用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用言典,读者一读就知出自何处,是明用典故。
“能令公喜”用《世说新语·宠礼》里讲的王恂、郗超两人做桓温幕僚的故事。“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能够使桓温高兴的是他两人,能够使桓温生气的还是他两人。辛弃疾活用这句话,意思是说什么能使我高兴呢?“我见”句本于《新唐书·魏征传》太宗说魏征“我但见其妩媚耳”。“一尊”句本于陶渊明《停云》诗:“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江左”句本于苏轼《和陶》:“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岂识”句本于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不恨古人”两句,本于《南史·张融传》:“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这首词里用了这么多典故,除了“渊明《停云》诗就”和“江左”两处一看就知有典故出处外,其他各处几乎看不出在用典,把典故都融化在词里,即使不知道这些典故,同样可以理解,正如水中着盐了。
4.反用典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友人张祜来池州拜访杜牧,因二人都怀才不遇,同命相怜,故九日登齐山时,杜牧感慨万千,遂作此诗,安慰友人亦安慰自我。尾联就用了齐景公的典故。春秋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有一天到外游玩,登上牛山,北望齐国的都城,感叹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说罢俯首而泣,泪落沾襟。杜牧与友人登山,难得欢愉,感慨自己和友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伤心落泪。人生无常,自古亦然,谁能幸免呢?显然,此句用典应为反用,以抒发旷达的情怀,实则仍含着一种苦涩。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这是林逋的诗《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诗中的“茂陵”是指汉武帝的陵墓,这里借来指汉武帝。司马相如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很会讨好迎合汉武帝的人,病死前也不忘做这样的事情。司马相如死后,特别喜欢司马相如文章的汉武帝果然派人到他家里去寻找遗稿,家人说有一篇《封禅书》。古代天子到泰山上去祭天地,告成功,称封禅。司马相如写《封禅书》劝汉武帝去封禅,显然是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好大喜功思想,讨好汉武帝。林逋在诗里用了司马相如的这个故事,就是反用典故,意思是说要是皇帝有一天来找他求遗稿,他非常高兴自己没有封禅书,表达他不做讨好皇帝的事,表示他的品格高洁。
诗词中用典,不论是用言,还是用事,也不论是明用,还是暗用,也不论是正用,还是反用,都有一个适度的问题,那就是诗人作诗填词时,确实有适应的丰富情感要表达,才需用典。如果诗人并没有这种丰富的情感,只是想卖弄博学,硬性用典,那是不好的,也就是说不能为了用事而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