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讲清“人”和“民”的区别
(2012-04-13 15:00: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之拾 |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段对话中有两个词:“人”和“民”,也许是教材编写者觉得这两个词很普通,人人都明白,因此课本没有作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有作解释,结果教师在上课时也就囫囵吞枣般地囫囵而过,几十年来莫不如此。
有些学生就难以理解:既然鲁庄公说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怎么曹刿会说“小惠未徧”呢?如果“人”和“民”同义,那么“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之后,“民”怎么又会“弗从也”呢?有教师就自作聪明地解释说:这是因为人太多,东西太少,不能普遍分到,才会有人不服从。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人”和“民”这两个词在古代是有严格区分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
先说“民”。“民”不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一律是指老百姓,地位低下的下层人,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王夫之稗疏:“丘民者,众民也。”)(《孟子》)
民谚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这三例是古代的例子,其中的“民”,毫无疑问都是指老百姓。现在也是如此,老百姓创作的歌叫做“民歌”;老百姓编的顺口溜叫做“民谣”;让劳动者当家作主叫做“民主”;总理到老百姓中关心疾苦,叫做“亲民”。
民,是指老百姓,普通的劳动者,地位低下的下层人,其意义恐怕人人都会认同,没有什么疑义,查字词典也能查得到,如《汉语大字典》就有作“百姓”、“奴隶”的释义。关键是“人”的含义,许多人都不甚了了。“人”在此该如何理解?其含义与“民”相同吗?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人”和“民”同时出现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人”和“民”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人是需要“爱”的,民是可以“使”的(前文所引“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可佐证)。
需要“爱”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诗经·大雅·瞻卬》中有这样几句诗:“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复夺之。”有土田、有民人(奴隶),自然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贵族。这首诗表达了贵族对周王的抱怨。孔子所说的“节用而爱人”,意思是要节约开支,爱护贵族。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没钱了就去夺取贵族的土地和奴隶。“人”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与“民”相对立的含义:贵族。“人”的这个含义查字词典也难以查得到。
赵纪彬著有一本《论语新探》,初版于1948年,再版于1959年, 虽然1962年和1974年的修订版满纸阶级斗争,令人憎恶,但有一些观点,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比如该书的第一部分就是“释人民”,提出《论语》中的“人”和“民”不能混同,而是有着不同的阶级差别,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
据赵纪彬统计,《论语》里“人”字共出现了213处,“民”字共出现了39处。“人”比“民”多,一方面是因为,《论语》主要在谈人;另一方面也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需要避讳,当时把很多“民”字改成了“人”字,后来有的就没有改回去。比如《论语·里仁》篇有“人之过矣”,在皇侃《论语义疏》中,这句里的“人”处就是“民”。因而,对于《论语》里的人、民差别,只能大略言之,并不能绝对化。
弄清楚了“人”和“民”的不同含义,《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这段对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鲁庄公说:“衣服和粮食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贵族。”曹刿听后回答说:“这些小实惠只分给贵族,作战的奴隶没有分到,他们就会不服从。”
说到这里,不妨再多说一句有关“人”的话题。《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名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也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中的“人”,人们(包括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大都理解成了“别人”,其实是不正确的。如果将此句中的“人”理解成“别人”是正确的,那么“人不知”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要“愠”或“不愠”呢?正确的理解应是当权者(贵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领导。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的领导不了解自己的真才实学或所做的事情而自己没有得到重用或表扬,自己也不生气抱怨,不也是一位君子吗?”
可见教师正确理解并讲清“人”和“民”的关系,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