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吗?
(2012-04-13 14:50:2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之拾 |
鲁迅的《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名篇。遗憾的是教学参考书对这一名篇的解读,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偏差。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最新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依然沿袭旧说,未作更正。
《教师教学用书》在对《拿来主义》作解读的“领悟内容”中的第一句就是:“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一观点来解读《拿来主义》的,只是在针对课本课后练习所作的“解题指导”,感觉到如果把“拿来主义”仅仅解读为针对“文化遗产”来谈,有点不能自圆其说时,才说:“‘拿来主义’的具体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创新。”“从全文说,基本上是一个比喻,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在这儿除了坚持“文化遗产”说以外,又并列附加上了“外国的东西”。但是紧接所作的解读又回到“文化遗产”说上:“从局部说,那些比喻也用得十分贴切。例如,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但也有某些有益的成分;用‘烟枪和烟灯’‘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其实,《拿来主义》根本不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而完全是谈批判引进外国的东西的问题。这一观点,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说得很清楚: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但是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些话毫不含糊地告诉读者:鲁迅在批判“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外国奉行“送去主义”时,明确指出“我们”还要向外国采取“拿来主义”。接着,鲁迅又批判“我们”被外国“‘送来’的东西吓怕了”,进而指出: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显然,“拿来”和“拿来主义”都是针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提出来的,二者之间是相互对应和对立的,所以说,“拿来主义”是谈批判引进外国的东西的问题,而不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
为什么《教师教学用书》要将“拿来主义”解读为“批判继承文化遗产”呢?
原因之一,是鲁迅在文中所选用的用来论证“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拿来主义”要旨的一个“大宅子”比喻不够恰当造成的。如果断章取义地看“大宅子”比喻论证这一部分文字,把“大宅子”解读为“比喻文化遗产”,的确是非常贴切的。“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吧),得了一所大宅子”,如此的叙述语言,再加上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比喻:“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莫不误导读者“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的,进而不假思索地认为“拿来主义”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
如果将“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吧),得了一所大宅子”改为“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上帝的保佑(姑且让我这么说说吧),得了一艘外国的豪华客轮(浑如泰坦尼克号)”,那么即使局部比喻“鱼翅”之类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恐怕也不会让人将“拿来主义”解读为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
原因之二,是《教师教学用书》的编者对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没有充分的了解。众所周知,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参战的第一篇文章是小说《狂人日记》。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形象地概括为两个字:“吃人”。从《狂人日记》开始,《孔乙己》、《药》、《祥林嫂》、《阿Q正传》、《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春末闲谈》、《灯下漫笔》、《无声的中国》、《老调子已经唱完》等等,这些光辉的篇章无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吃人”的真相。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全集》第一卷213页)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纵的概括,批判的是传统文化的“奴性”本质。“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216页)这是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横的概括,批判的是传统文化的“吃人”本质。一纵一横,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一网打尽,不给恋旧的“国粹派”和辩证的“哲学家”留有丝毫的余地。
鲁迅一生致力于启蒙立人的伟业,对传统文化坚持彻底地全盘地否定和批判,他所选用的武器正是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人本思想,因为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由自己原创(具体不再赘述)。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鲁迅“拿来主义”的要义所指。
参考文献:
《鲁迅的选择》,李新宇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