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异二者之为”注释商榷
(2012-04-12 15:13: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之拾 |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口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这个注释有三处欠妥:一是“为”,二是“之”(即句式),三是“或”。
先看几种选本对此句的注释:郭锡良等人编写的《古代汉语》:“或,副词,或许。二者,指上面所说的两种不同的表现。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刘盼遂、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二者:指上述去国怀乡之悲和心旷神怡之喜两种情绪。句意谓或者有不同于上面两种心情。”
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二者,指上述感物而悲与感物而喜的两种心情。”
我们发现,郭本对“为”的注释与课本对“为”的注释稍有不同。郭本注释“为”指“心理活动”,课本在注释“为”指“心理活动”后补注道“即两种心情”。说明“为”是名词。刘本和朱本对“为”作了回避。但有一点可喜的是,课本对“二者”作了回避,而这三种选本对“二者”却作了意思相同的注释,即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既然“二者”指“两种心情”,那么课本将“为”注释成“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就不能不值得考虑了。
我们知道,课文中此句之前所描述的两种景与情,完全是作者为了表情达意而虚设出的两种情景。而“为”在古代汉语中又是含义非常广泛的动词,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可灵活对译成现代汉语。此句中的“为”正是指这种“虚设”,并非指“两种心情”,并且与前句中的“尝求”语意相贯通。此其一。
其二,如果将句子译为:“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的虚设。”与前一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连结起来读,就显得有些别扭。其问题就在于此句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而没有按定语后置句译。
定语后置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庙堂之高”即是,译成现代汉语应为“高高的庙尝”。又如《赤壁之战》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中的“战士还者”也是定语后置句,译为现代汉语即为“归来的战士”。“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正是这种定语后置句,译成现代汉语即为“虚没的两种心情”。“之”在此句中起定语后置的语法作用。
其三,关于“或”,郭本的注释与课本相同,刘本和朱本作了回避。如果将“或”译为“或许”“也许”,表委婉口气,那么说明“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是一种估量,而不是一种肯定。可是下文紧跟的一个诘问和几句回答,很明确地说明了“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为”是一种肯定,而不是一种估量,口气未必要委婉。因此,只有将“或是”译为表示存在的“有”,前后语意才通。“或”的此种意思《辞海》有明确的一条注释:
有。《书·五子之歌》:“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又犹言“有人”。《诗·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这说明,“或”不仅可以译为“有人”,而且还可以译为“有”。而“有”字,《辞海》也有一条注释为:“通‘或’。《书·多士:》:‘朕不敢有后。’”这更说明“或”与“有”可以通用。
综合上述,“或异二者之为”应注释为:
有不同于(以上)虚设的两种心情。或,有。二者,指上述感物而悲与感物而喜的两种心情。为,虚设。之,起定语后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