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魏县二中 王改晶 八年级语文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朗读发掘本诗的色彩美,进而发挥想象描绘本首诗的画面;
3、通过感受色彩美,领悟诗歌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领悟诗歌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通过发掘本诗的色彩美,发挥想象描绘本首诗的画面。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开始,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唐朝的“大李杜”、“小李杜”吧?那你们也知道后代的我们把李白和李商隐称为唐朝的“大李小李”,那还有一个人和他们齐名,并称为“唐朝三李”,你们知道是谁吗?(李贺)那同学们现在肯定特别想看一下李贺的诗歌到底好在哪里了,居然能和李白齐名,下面走进我们的知人论世部分。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人、时、地、作、评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人的字或号等),唐代著名诗人(时代),河南福昌人(地点),《昌谷集》(作品),人称“鬼才”、“诗鬼”(后人评价)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开创"长吉体"诗歌 。
三、一读读感知
(设计意图:体味古体诗歌的韵律美,注意个别字词的音形。)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提醒同学们注意“燕脂”二字以及二二三的古体诗的韵律美。)
3、生自由朗读。
四、二读明大意、理情感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学困生本身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些诗人的情感来,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不在教师的深层次引导下就可以读出情感来。)
齐读,从中找出可以表达情感的三个字——“为君死”。
师问:那这三个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明确:忠君报国的情感
师引导:古代诗歌中忠君报国的诗歌有很多,为什么李贺的这首诗能够被选入我们这一册的课本当中去呢?我们来看其中原委。
五、背景(一)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方法,这个环节的背景主要是想要学生了解本首诗歌的精彩与绝妙,从而引起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王
谠《唐语林》:李贺以歌诗谒韩愈,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有篇《雁门太守》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缓带,命迎之。
师问:韩愈又累又困要入睡的时候,读完李贺的这首诗,却改变主意要接见李贺足可见李贺这首诗的好与妙呀!那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来看一下课后探究一的第二小题: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彩夺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首诗的妙处在于——色彩!
六、学生一人朗读,其余同学找出带有色彩的意象。
(设计意图:发掘本诗的色彩美)
1.“黑云”、“金鳞”、“秋色”、“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台”“玉龙”
七、精读之活动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白色彩在每一联中运用的作用,从而明白诗人想用色彩表达出的感情,再加上教师对每一联的朗读指导,学生能从朗读中再次理解诗人想借色彩传递的情感。)
(一)、精读首联
1.精读·析色彩之首联(上)
“黑云压城城欲摧”
师引导:第一句中的“黑云”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呢?其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精读·析色彩之首联(下)
“甲光向日金鳞开”
师引导:第二句中的“金鳞开”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请填写下面的题目
运用(
)的修辞手法,将日光照耀下的铠甲比作金色的鳞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军战士(
)、(
)、(
)的英雄气概。
明确: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将日光照耀下的铠甲比作金色的鳞片,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军战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泰然自若)的英雄气概。
教师朗读指导:指定学生一人,前一句话让其低着头用沉闷的声调,第二句缓慢抬起头用高亢的语调读出来。
(二)、精读颔联
“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师问:原本秋天的颜色是怎样的?到了晚上塞上颜色成了什么颜色?所以这是个什么颜色的秋天呢?
明确:原本是金黄的秋天,到了晚上却是紫色的秋天
师引导:所以这是一个奇异诡谲的紫红色秋天,那它渲染了战地什么气氛呢?
明确: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
教师朗读指导:指定学生一人让其用低沉有力的语气读出战地将士们的奋力厮杀的悲壮。
(三)、精读颈联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师引导:红旗为什么半卷?半夜的霜如此之重,天气如此之寒,这一红一白将士们能写出将士们的什么精神状态呢?
明确:红旗半卷是为了要半夜偷袭为了行军之快,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疲劳和严寒、英勇杀敌的精神状态。
教师朗读指导:指定学生一人用稍快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读出将士们的英勇。
(四)、精读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背景补充: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师引导:“黄金台”和“玉龙”两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怎样情感?
明确:运用典故,抒写将士们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八、再读色彩之总结
(设计意图:再次看浓艳的色彩图片,让学生再次深层次理解李贺的作诗风格
九、回望目标(一)
朗读并背诵本诗(设计意图:根据色彩的提示背诵本首诗)
十、回望目标(二)
通过朗读发掘本诗的色彩美,进而发挥想象描绘本首诗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首诗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学生们能在李贺色彩的带领下去观看他笔下一幅幅精彩的战地画面)
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句,添加具体色彩事物,描绘诗人笔下悲壮惨烈的战场画面。(不少于100字)
十一、回望目标(三)
领悟诗歌主题,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设计意图:用李贺不幸而又不公平的悲惨身世,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背景补充: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李贺是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因为唐朝严苛的避讳文化,又遭到嫉妒从而使李贺失去进士选拔的机会,也由此失去了为国效力的机会,而我们处于一个21世纪相当相对公平的环境当中,我们可以靠我们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二、板书设计
(附思维导图板书设计)
十三、教学反思
1.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诵读是提高古诗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环节。第一次是若干同学试读,老师点评出容易出错的字音形比如:“燕脂”二字的读法;第二次是教师范读,在同学们试读的基础上,老师适机予以纠正点拨,从而加深第一印象;第三次是学生自读,放开声音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通读顺。第四次是让学生示范朗读,并自由点评;第四次是学生齐读,确定声音响亮,节奏整齐,读出气势,并且齐读时从“为君死”三个字可大致明了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忠君报国、誓死报效朝廷的爱国情感。第五次时精读,通过分析色彩在每一联中的作用,再在教师的朗诵指导下(比如诵读首联时的指导:“指定学生一人,前一句话让其低着头用沉闷的声调,第二句缓慢抬起头用高亢的语调读出来”,同学们能声情并茂的朗诵每一联。这个环节在这届课堂上出现了一个大高潮。在教学实施环节中,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产生生动的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
2.结合预习提示和课后思考探究确定教学目标
自从11月份的国培学习归来之后,我在教学当中特别注意每一个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每一节课的预习提示以及课后的探究,因为国培专家多次强调对于以上内容的挖掘,所以就在此基础上设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背诵,二是探究色彩,三是感情挖掘培养。
3.知人论世是诗歌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
这首诗的教学过程,我引入了关于李贺的三个背景,特别是李贺的去世是由于长期的焦思苦吟抑郁而疾,为何是这样是因为其父亲的名字致使他仕途不济,而在当今的中国,相对公平的环境可以任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为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思维导图板书
之前用了一个课时的时间为同学们讲解了现下很流行的教学手段——思维导图,我这次的板书把本首诗歌的作者生平以及色彩的运用和思想情感都用思维导图呈现了出来,帮同学们理清了思路,学困生也更乐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