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336”教学模式的思考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资料 |
关于“336”教学模式的思考
“336”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想是:从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和知识建构出发,以“导学案”为载体,创设建构性学习情景,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体验思维的过程,实现教材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经验结构的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成了我们思索的问题。
一、从“教案”到“导学案”的变迁
教案是教师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所谓“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主要解决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
“336”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和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http://s13/middle/a29a304dgbedb90c751bc&690
二、“导学案”导什么
一是引导学生看书。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以往老师包办的较多,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弱,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使用“导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听课。通过对“导学案”的预习,学生初步了解了学习的内容。或者当堂在“导学案”的引导下,清楚的知道学习的任务,能够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
三是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核心因素,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中却常常是最缺少的成分。使用“导学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四是引导学生怎么做。“导学案”可以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列举出足够的材料,规划出学生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路线图,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怎么做。
五是引导学习的兴趣、动机、意志,思想品德。比如“导学案”中可以加入“我学习,我快乐”、“我能行”、“自主学习,无师自通”、“露一手”、“炫耀一下”……等等对学生具有鼓励性的语言。
三、“导学案”怎么导
一是“导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学习活动设计、达标练习等几部分构成。标题下面还要写出编写人,老师需要收阅的“导学案”还要求写上学生的姓名、所在的小组名称。
二是学习目标的提出要适当,一节课最多2-3个目标。
三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这一点是编制导学案过程中最关键的部分。在编制“导学案”时,把知识点设计成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联系实际生活,联系旧知识,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做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使学生认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
比如《平方差公式》 “导学案”中,在总结出公式后,使用下面的表格,用它来引导学生思考,就很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思维模式,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a+b)(a-b) |
a |
b |
a2 - b2 |
结果 |
(2x +3)(2x 3) |
2x |
3 |
(2x)2 |
|
(b+3a)(b-3a) |
|
|
|
|
(- m + n)(- m - n) |
|
|
|
|
…… |
|
|
|
|
再比如《燃烧与灭火》导学案中可设计:1、填空(1)什么是燃烧?(在书上找出来,理解它,不记忆)(2)燃烧的条件是
四是在课堂上,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老师在课堂上重在点拨,以点拨代讲解。问题太大学生会想不明白,太碎又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问题的大小也可以由老师在课堂上适度把握,先提出较大的问题,感觉学生解决不了可以随时进一步细化,进一步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样做也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
比如思想品德复习课《认识社会巨变》中,首先学生根据“导学案”复习课本中的基础知识之,老师用一个“喜”字来概括本课的内容,要求学生说出喜从何来;然后通过合作探究,提出喜的背后还有“忧”,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说出“忧”在何处;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喜——成就——原因,忧——问题——出路。老师课堂通过“喜”“忧”“思”三个字,点拨巧妙,讲解方法恰到好处。
五是教师要有“二次备课”过程。老师从过去的使用教案到现在的“导学案”,不可能突然之间就完全适应了,因此要在“导学案”使用之前,详细计划好怎么使用“导学案”。甚至还可在学生使用的“导学案”的基础上,编制一个与“导学案”相配套的老师使用的部分。至少要在“导学案”上面注释出教师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总之,关于“导学案”现在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怎样从过去的老师包揽课堂变成现在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相互质疑”的课堂,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学案”不利于在课本上做笔记,有些课本上有的内容“导学案”上就不再出现,但“导学案”上有些老师补充的内容,课本上却没有;复习时既要看课本,又要看“导学案”,且“导学案”容易丢失。老师的角色转换不到位,课堂上对学生的活动放手不够,把握不住教学的起点,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存在讲评“导学案”的现象;教材与“导学案”、“导学案”中的练习与教材中的练习等。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上述问题,那么我们的“导学案”可能就会“一哄而起”,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流于形式,甚至“一哄而散”!因此需要稳步、强力、持续推进。找到教材与“导学案”的结合点,实现资源整合,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减轻老师教的负担,使“336”教学模式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