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师”是如何诞生的|“全人教育奖”

标签:
教育当代教育家文化新经典大讲坛杂谈 |
分类: 活动 |
“全人教师”是如何诞生的
心和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2014年5月,心和公益基金会联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开始策划和筹备首届“全人教育奖”,历经三年孜孜不倦的探索,逐步形成包括专家推荐、初评会、实地考察、终评会在内的一套评选机制。
首先,是专家推荐环节和初评会。哪些人可以担任“推荐专家”?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的优秀一线教师要足够多——至少要几十上百位——不是通过媒体的报道“认识”,而是真正接触过那些一线教师和他们日常的课堂。为了保持独立性和民间性,组委会还约定,不邀请教育厅局长等现任政府官员担任推荐专家和评委。
虽然每一届“全人教育奖”被正式推荐参评的教师只有五六十位,但其实竞争相当激烈。每一位推荐专家认识的优秀教师多达几十上百,因此推荐给组委会的候选教师已经是优中选优,而初评会则要从中再评选出12位“全人教育奖”的入围教师!
接着是评选中的重头戏,对12位入围教师进行每人3天总计36个工作日的实地考察。以今年为例,3月份初评结果出来后,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建考察团队:以项目官员和摄影师为主,每到一地均邀请部分评委、首届“全人教育奖”获奖教师、优秀大学生代表以及联合主办方员工共同参加。考察团队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一路从北京出发,先后前往成都、广元、淄博、南京、镇江、深圳、北京、温州、杭州、上海,再回到北京,已经是5月下旬了。
3天的实地考察包括但不限于:3次左右的日常课堂观摩,对入围教师本人的访谈,对其搭班老师、学校领导、其他同事的访谈,对其学生家长的访谈,对其现任班级学生的访谈,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对其往届学生的访谈——因为已经毕业,他们最能畅所欲言,不会有任何顾忌。访谈绝不问“你认为某某老师能得几分”等无意义的问题,而会请每一位受访者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有不少入围教师反馈说,“全人教育奖”的3天实地考察,特别是其中的访谈环节,给了他们一个难得的机会,能够静下心来全面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重新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使命——这也是“全人教育奖”评选期待的效果之一:推动老师们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
实地考察环节结束,就进入最关键的终评会了。终评会将从12位入围教师当中,再选出4位“全人教育奖”提名教师,并通过投票,从中产生1名“全人教育奖”获得者和3名“全人教育提名奖”获得者。这些评委们都是谁呢?很遗憾,按照全人教育奖组委会的规定,每一届的评委均需对外保密10年。10年之内,各位评委可以宣布自己的“全人教育奖”评委身份,但不得对外说明自己参加的是第几届,也不得说明参加的是初评会还是终评会。
现在可以公布的是,初评会和终评会都各由9位评委组成,其构成大致是:优秀一线老师代表、民间办学的佼佼者、来自大学的教育学者、教育公益组织负责人、教育类媒体的代表。特别要指出的是,终评会专设有应届大学生评委,第一届有一位,从第二届起增加到两位,均由对当下应试教育具有反思精神的杰出大学生担任。
我们对“全人”的理解是“天性完整的人”,因此“全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只应有一种,就是“全人教育”,舍此无他。如看似有,只不过是灌输、训练、填鸭、驯化,甚至是反教育。因此,“全人教育奖”就是“教育奖”,而不是任何一个教育思想流派的奖,我们不是为了树宗立派,而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本源和应有之义。
每一年,每一届,组委会用足洪荒之力难道仅是为了4名获奖老师吗?
事实上,我们希望同时为全国一线教育改革者搭建起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启发更多的中小学教师重新发现教育的价值,激励老师们在有限的环境中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已经看到,并且有理由继续相信,每一位获奖教师在不断前行的旅程中,会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去影响和点燃更多的同路人。
------
中国第一本高端教育人物杂志
欢迎订阅《当代教育家》
扫描下方微店二维码,可直接订购单期或全年杂志
《当代教育家》:在这里,读懂教育,发现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