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马来西亚〕郭史光宏
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是教育的核心。学校在这方面该扮演什么角色?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是一个学校主要的教育任务。对此,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的“阅读循环圈”理论,值得我们关注。
http://s8/mw690/002YCmG4zy79bkDMzNJ47&690
此循环圈由“选书”“阅读”及“回应”三个环节组成,一本好书,一段愉快的阅读经验,将为读者开启下一段阅读旅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乍看之下,循环圈描述的似乎只是一个人人皆懂的常识,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与思考中,我发现其意义不在于揭示出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过程,而在于提炼出其中的重点环节,让阅读习惯的培养有迹可循。
选书
钱伯斯认为,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一般来说,若儿童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图书馆就成为儿童阅读书籍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首先需具有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
学校的藏书需兼顾“量”和“质”两个方面的需求。
在“量”方面,学校藏书应尽可能涵盖各类型读物,包括诗歌、神话、传说、故事、小说、绘本、科普、杂志、报章、参考书及视听材料等,以便让儿童从各自的兴趣入门,在书海中发现自己的天赋与兴奋点。许多儿童之所以不爱阅读,其实只是还没遇上能点燃自己阅读热情的书,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称之为“全垒打书”。每个人的“全垒打书”不尽相同,然而大多数都和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有关。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更有机会遇上自己的“全垒打书”,从此踏上阅读之路。
在“质”方面,学校可从“迎合”与“引领”两个角度进行考量。学校的藏书首先得吸引儿童,贴近儿童,让儿童乐读、爱读。这类迎合儿童的图书一般较为通俗,文学性相对较低,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不高。尽管如此,这类图书还是重要的。根据史蒂芬·克拉生教授的研究,许多儿童的“全垒打书”都出自这类通俗作品。然而,仅仅“迎合”是不够的,学校还需发挥“引领”的作用。除了通俗性图书,学校还需备有经典、优秀的优质书籍。唯有这类真正的好书,才能打开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阅读境界,让他们的阅读品位与能力得到质的飞跃,真正步入阅读的殿
堂,成为优秀的终身阅读者。
阅读
一座图书馆的藏书即使丰富精良,若得不到有效阅读,也是形同虚设。在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中,“阅读”涵盖了“阅读时间”“听故事”与“自己阅读”。换言之,学校还必须确保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并竭尽所能让阅读扎根生活。这与马来西亚大部分学校只是鼓励学生上图书馆借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有本质区别。
在马来西亚,大部分上课时间几乎都在进行传统式的教学活动,教科书以外的文学作品与童书,一般被称为“课外读物”,是课堂教学所不鼓励的。在上课时间阅读此类书籍,常会招致批评,一些学校甚至将“讲故事”或“读书给孩子听”视为浪费时间。
而在美国,许多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
分钟时间,在教室内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或报纸阅读,教师不提问,不要求写读书报告,也不进行任何分数记录,然其教学效果成绩斐然。
至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故事,读书给学生听,崔利斯也以大量研究证实,给孩子朗读,能够建立孩子必备的知识体系,是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因素。美国阅读委员会在《成为阅读大国》的文件中也曾呼吁,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朗读不止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上也成果非凡,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再看中国。2013 年4
月,我有幸在第九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上聆听了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薛瑞萍老师的心得分享。薛老师主张将儿童阅读纳入课程,直接用上课时间将阅读进行到底。她引领学生“日有所诵”,每天诵读一首短小精悍的儿歌童
谣;开展“每周一故事”,定期给学生讲精彩故事;推行“每周一歌”,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亲近古诗。另外,她也结合家长力量,建立“班级图书库”,购置了一批优
质读物,并鼓励学生每天带一本书回家,与家长进行亲子共读。
美国教育家约翰·沃纳曾说:“不能期待孩子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很多孩子来自于没有阅读习惯的家庭,这样的孩子常会因为电视而牺牲阅读的时间。”所以,我们必须确保孩子的阅读,而非仅仅鼓励、提倡或期盼。“确保”,意味着时间上的保留、环境上的打造,以及气氛上的营造。
有了好书,有了时间,有了空间,阅读的幼苗得以拥有成长的土壤。然而,幼苗还需灌溉照料,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在钱伯斯阅读循环圈中,“选书”与“阅读”之后是“回应”。阅读过程中,儿童总会有许多发现与想法,此时,我们又能扮演什么角色呢?
回应
遇见打动自己的书,我们往往会热情高涨、思潮起伏。若书令人兴奋,我们会寻人分享内心喜悦;若书令人感动,我们会寻人宣泄心中悸动;若书令人困惑,我们会寻人交流探讨。儿童也一样。钱伯斯说:“在倾听别人的读书经验并与人分享自己心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某种形式的读后心得发表,参与者可以交换信息、分享热情;同时,探索不同阅读领域的意愿也提高了。”
“回应”的意义正在于此。“回应”大致可分为两类:轻松的闲聊与专业的教学。前者长于自然,能水过无痕地分享热情;后者长于专业,能深刻地剖析作品,加深闲聊的深度,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轻松的闲聊,常出现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瞬间。也许是饭桌上的天伦时光,也许是课堂上师生不经意说起的某部作品,看似“无心插柳”,却能因此“柳成荫”。父母或师长,若每周能与孩子围绕阅读聊20到30分钟,不仅能维持孩子的阅读热情,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还能找到共同话题,促进关系。
如果我们还希望孩子成为一位深具思考能力的读者,那么仅有闲聊是不够的。我们要引导孩子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提问、报告、比较、判断等能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可说是一项相当专业的技巧。就目前来看,这类教学常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呈现。从理念到操作,“班级读书会”都具备一定专业性,钱伯斯非常具有理论开创性的《说来听听》进行了详细介绍。
从选书、阅读到回应,一段美妙的阅读历程将引领孩子进入下一轮循环。如此周而复始,儿童的阅读将形成良性循环,其阅读视野、品位、兴趣与能力,都将在这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不断升华。至此,循环圈描述了一种理想的儿童阅读状态,然而它似乎还缺少了一点什么。钱伯斯自己也意识到了:“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我们的图书资源也许贫乏,图书储备太少或者受损了,或者我们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可是还有一件事可超越这一切。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位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他才是阅读教育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
于是,钱伯斯在完善后的读循环圈中加入了“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并将其置于循环圈的中心,与三个环节息息相关。
做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
钱伯斯说:“读者也是由读者造就的。如果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小读者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孩子将可以轻易地排除横亘在他眼前的各个阅读障碍。一个从不阅读,或者缺乏阅读经验的大人,是难以为孩子提供协助的。”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向儿童展示绚烂多姿的文学世界,能在儿童对某课题兴致勃勃时,及时将相关的优秀作品带给他们;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为儿童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确保他们拥有不受干扰的阅读时间与空间;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能与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领着他们探索文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首先应当是一个读者,一个理解儿童的读者。历史上,随着哲学、科学与医学的发展,人类逐渐“发现”儿童,对儿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从“儿童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大人”,到“儿童是一张白纸”,再到“儿童是一颗种子”,我们的儿童观有了长足的进步。若仍用过时的眼光,认为儿童文学仅仅指向规范儿童,那我们注定要错过许多优秀之作。因此,我们首先得抛开成见,以一颗开放柔软的心去阅读,去发现那些真正理解、表现儿童的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读者来说,要提高鉴赏能力,阅读积累极为重要。因此,要成为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抛开成见后,还需阅读大量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中提升阅读品味、锻炼阅读眼光。有道是“入门要正,起点要高”,为了避免宝贵的光阴虚耗在水平低劣的庸俗之作上,我们不妨参考一些儿童文学大奖的名单,抑或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推荐,由此入门。儿童文学大奖如“纽伯瑞奖”“凯迪克奖”“格林纳威奖”“国际安徒生奖”“林格伦奖”等,都值得关注。
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还需具备推荐读物、指导阅读、组织阅读活动、引领儿童探索阅读的能力。在这方面,家长可阅读有关“亲子共读”与“大声朗读”的书籍,并将书中方法加以实践。教师则可参考有关“班级读书会”“读书课”与“校园阅读文化”的书籍,结合学校与课堂的实践,边学边做,探求自己的阅读推广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