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其译文(33-43章)

(2012-10-27 10:52:22)
标签:

《道德经》全文及其译

杂谈

分类: 学习思考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注释]

1、强:刚强、果决。

2、强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3、死而不亡:身虽死而犹存。


[引语]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本章与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写法比较类似,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与前面几章不同。十章用问话的形式出现,二十章以反话形式表达。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评析]

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精神修养的问题。任继愈说,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还宣传精神胜利法,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对于这种观点,有学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张松如认为,老子所说的这种观点为什么是唯心主义呢,难道死而不亡有鬼论吗?他认为,这是见仁见智,人各有心。他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这是他一贯的思想主张,体现无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清末民初对《道德经》也有研究的著名学者梁启超,他曾说,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启超的这种观点,应该讲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学的影响,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

 

 

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1、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2、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3、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4、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5、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6、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7、小:渺小。

8、大:伟大。


[引语]

这一章说明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的问题。他认为,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可以名为,也可名为,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那样起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206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第三十五章[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注释]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平和、安宁的意思。

3、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4、既:尽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述说了的作用和影响,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论的重复,而是隐寓着言外之意。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因而可以这样说,本章实为的颂歌。在《道德经》中,已经被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的伟大力量。


[评析]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十六章[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

4、与:给,同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引语]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评析]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来镇住它。用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形容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引语]

本章是《道德经》中道经的最后一章,老子把第一章提出的的概念,落实到他理想的社会和政治——自然无为。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的法则来为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在,自我发展。在二十五章提到道法自然,自然是无为的,所以也无为。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统治者如果可以依照的法则为政,不危害百姓,不胡作非为,老百姓就不会滋生更多的贪欲,他们的生活就会自然、平静。


[评析]

无为的思想在老子《道德经》中多次阐述、解释。本章开头第一句即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不同于任何宗教的神,神是有意志的、有目的的,而则是非人格化的,它创造万物,但又不主宰万物,顺任自然万物的繁衍、发展、淘汰、新生,所以无为实际上是不妄为、不强为。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不为了。第二句便引入人类社会,谈到的法则在人类社会的运用。老子根据自然界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侯王若能守之,即在社会政治方面,也要按照无为而无不为的法则来实行,从而导引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的结论。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只要恪守的原则,就会达到天下将自定这样的理想社会。这里所说的,有人解释为镇压,并据此认为老子在这章的说明中露出了暴力镇压人民的面目:谁要敢一闹事,那就要严厉加以镇压。这种解释,我们感到有悖于老子的原意,镇压应当是镇服镇定,绝非是武力手段的镇压。由此,我们也认为,老子并不是代表奴隶主统治阶级的要求,而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不是仅仅代表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意愿。这表现出老子内心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因而这是进步的、积极的。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因此实际是没有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所以,失去了而后才有,失去了而后才有,失去了而后才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注释]

1、上德不德:不德,不表现为形式上的。此句意为,具备上德的人,因任自然,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

2、下德不失德:下德的人恪守形式上的,不失德即形式上不离开德。

3、无德:无法体现真正的德。

4、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以,心、故意。无以为,即无心作为。此句意为:上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无心作为。

5、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此句与上句相对应,即下德之人顺任自然而有意作为。

6、攘臂而扔之:攘臂,伸出手臂;扔,意为强力牵引。

7、薄:不足、衰薄。

8、首:开始、开端。

9、前识者:先知先觉者,有先见之明者。

10、华:虚华。

11、处其愿:立身敦厚、朴实。

12、薄:指礼之衰薄。


[引语]

这一章是《道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开始,所以叫做《道经》;下篇以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的属性表现为,凡是符合于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的精神。在人世间的体现,是客观规律,而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一方面是论。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有以为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有为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恢复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引语]

这一章讲的普遍意义。前半段段论述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或者说,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到人间,告诫统治者从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在本章的内容中,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评析]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来代称,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杨兴顺说:一切在流动着,一切在变化着,但老子认为,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天得一以清’……老子揭露了客观世界的矛盾,企图削弱矛盾,遏阻矛盾的尖锐化,为着这一目的,他把统一看成万物的基础而把它绝对化。(《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及其学说》)事实上,老子认为宇宙的本原只有一个,宇宙的总规律也只有一个,因而他突出,即宇宙起源的一元论,而且是物质的。在世界的自然万事万物之中,老子列举了许多相互矛盾的对立体,并认为对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最终归于统一。所以,他一再使用,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这个准绳是什么?老子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侯王应该认识到是自己的根基。有道的人无须光华如玉,还是质朴更好一些。总而言之,本章开头就是讲道的普通性、重要性、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注释]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字。

4、无: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相同。但不同于有无相生。此处的指超现实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语]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的运动变化法则和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评析]

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说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有为的区别。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而来的。其实,老子讲,并不曾把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第四十一章[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注释]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说此名应在大方无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引语]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了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互相对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评析]

本章前面先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对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隶主贵族,中士即平庸的贵族,下士即浅薄的贵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认识水平的高低而言。的本质隐藏在现象后面,浅薄之士是无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为。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语中,前六句是指而言的。后六句的质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质。所以引完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话加以归纳:是幽隐无名的,它的本质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这十二句,从有形与无形、存在与意识、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多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中,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辩证法的真谛。这是极富智慧的。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有的解释为,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乃是指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它们只是表示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第四十三章[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译文]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注释]

1、驰聘:形容马奔跑的样子。

2、无有入无间:无形的力量能够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无有:指不见形象的东西。

3、希:一本作,稀少。


[引语]

本章和十二章同样,都是讲人之尊严的,申述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又讲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此意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全书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评析]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除本章论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节里也多所论及。柔弱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深入一个层次去考虑问题,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这是深刻的辩证法的智慧。因此,发现了柔弱方面的意义是老子的重大贡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