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汝州司屯——曹操屯田留村落

(2019-08-13 00:14:56)
分类: 曹操屯田与汝州的“屯”村

汝州司屯——曹操屯田留村落

张运旗讲述  高万须整理

司屯村位于汝州城西五公里,是汝州市内七个“屯”相称的村子司屯、党屯、甄屯、郑屯、时屯、田屯和高庙屯,当时无“小屯”)之一,具有1800多年历史了,是汝州历史上较早农耕开发的区域。

“屯”东汉末期曹操屯田所留村子的典型标志。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开荒种地,史称“许下屯田”。实施屯田的第一年,曹操就“得谷百万斛”第二年州郡例置田官”,将屯田推广到各州郡“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曹操屯田是将招募到的流民按军队编制,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无主田或荒芜的土地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奴婢(男女)各五十人分成一屯选派一名田官(司马”)管理种田事务。

汝州的这些“屯”就是建安(公元197)曹操推广屯田时屯田农民驻扎的地方,后来形成了村子。村子大都以其首领(司马)的姓氏命名,历史上村曾带“家”字。司屯即“司马屯”或“司家屯”,是当时诸屯之首,统领各屯,因而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司屯就是汝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司(马)姓氏是曹魏时大都督、大将军马懿的宗族后裔。当时,马懿的父亲司马防任职洛阳令、京兆尹(许都的首长),汝州是其直接管辖区域。司马懿之上四代在东汉均为郡太守和大将军,位高权重。因而,司屯在历史上备受朝廷恩遇,威名赫赫,不同凡响,与其它村屯地位截然有别。

司屯位于泽地(洼地)环围的大片高地上。向东、向南2公里即是古代所称的“龙塘陂”或“西湖”,向北2公里就是著名的安洼地带,向西2公里则是古老的荆河(古称“三里水”)滩。此地土壤肥沃,水源丰沛,旱能浇,涝能排,最宜农作物种植,是旱涝保收的“粮食囤”,真正是得天独厚。1800年前,汝州屯田的先人们首选这片土地开发,堪称是上苍恩赐。

不由赘说,司屯这一垦田单位在司马氏的东西两晋时期,得到晋朝政府的优惠和扶持,发展迅速,不久就形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庄。在隋唐时期又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各业繁荣,人丁兴旺,发展成为汝州西部的大村。村中老人传称,大约在元代,司(马)姓族人“在一夜之间突然消失”,不知所踪。元代,由于蒙古族铁蹄的践踏,这里一向繁荣的农业遭到彻底摧毁,善良实诚的农民或远逃避难或惨遭杀戮,稻菽浪翻的农田成为野草丛生的荒野。明灭元朝后政府便实施迁民政策,山西迁民充实中原。这里也是迁民的主要目的地。

据村中居民称,村中的宋姓始由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带迁来,村中央老街路北一连六处三进宅院原为宋家老宅。其院中现存的一棵国槐(直径1米)及其门口的辘轳老井便是实证。一般地,村中的大槐树是山西迁民的纪念物,老井是他们生产生活的见证。村中还有古老的李姓、蔡姓、刘姓和王姓,他们至今不知何时由何地迁来,只知道其老坟规模很大。或许其中还有汉末屯田时留存下来的原始姓氏。

司屯村现有1300多亩土地,3000多口人(包括侯庄自然村),內辖司东(含侯庄)和司西两个行政村。侯庄现有700多口人,由侯姓始居而名村。侯姓大约于清代前期迁居此地。村东南200米远的侯家坟原有一墓碑记载:乾隆皇帝曾专程前来侯庄寻访名为“侯东坡”者,碑文有“皇恩……老娘……”词句。或许,侯东坡是隐居此地躬耕的侯姓始祖。最后一名侯姓人是一位老太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去世。而今,张姓是侯庄人口最多也是居住历史最久的姓氏。张姓于明代前期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汝州城北礼法庄(李刷子庄),清代道光年间(1821年)又迁至现在侯庄居住至今。

司屯村西头原有一座祖师庙,三处宅院宽度,两院进深。其与北十里远的脾山青山祖师堂(刘仙姑堂、佛寺)和南四里远的十里铺金刚寺(殊胜寺)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两寺夹一庙,如此蹊跷,必有其缘。始建时间,孰先孰后,有待考究。倘若司屯祖师庙在先,其始建年代至迟在唐代神龙乙巳(公元705年)。明《正德汝州志》载:“殊胜寺:一名金刚寺,在州西十里,唐神龙乙巳建。”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的脾山青山祖师堂(刘仙姑堂)则依照祖师庙而建。汝州城西早有俗语“金刚寺,通司屯(寺头)”,说的是金刚寺与司屯之间有一地道相通,早有密切的联系。其实是,司屯有一家古老的磨道(磨房),内有秘密地道口,地道通向金刚寺。地道挖于什么年代,至今无从考究。这些表明,司屯的大户人家与祖师庙以及金刚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交往历史。1958年前,祖师庙大殿、偏殿、厢房、大门和院墙齐全,香火旺盛,是司屯古老历史的见证。

司屯向南2公里的许寨村是战国时的注(人)城,其北边就是唐代所建的金刚寺(殊胜寺)。自许寨村(注城)、金刚寺向北沿着荆河的古道是通往山北颖阳和登封的大通道。古道在侯庄岔开,东北岔道通往风穴寺、登封阳城或禹州。此古道是东汉至宋代之间司屯繁荣的基础和见证。如今这条古道遗迹依稀可见,大部分由于日久年深洪水淤积而成为一米多厚的沙沟。

明清时期,沿汝河北岸的许洛官道打通,汝州城西沿路形成一连串的大村镇(《正德汝州志》、《道光汝州全志》)。其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超过历史悠久的田园乡村司家屯。司屯原的辐显得狭窄和泥泞,出行十分不便,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明清以降,尤其是民国年间,司屯村经济和人口发展相对缓慢。

新中国成立以来,司屯村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汝州城西修建新洛界路,道路经过司屯村域南端;新世纪初,村域北端修建省道S325侯饭线公路;目前村东正在建设汝州城西环城道路。三条新建道路之间的司屯如虎添翼,积郁已久的建设积极性和发展潜力迅猛迸发。

2015年司屯村修筑了连通南北大道的宽敞水泥面道路。许多村民投资建设商业、小工业和养殖业,十年间商户发展到100多户,小工业50多家,养鸡厂30多家,养猪场20余家。运输卡车以及小轿车发展到200多辆。村子里两层、三层小楼纷纷建起;村中道路整修一新,宽阔整洁。2017年村中建起了一个甬道连亭榭、四季鲜花开的大型游园,党群之家大院宽敞靓丽,人民群众工作劳动之余尽享文化艺术之乐。村子东部正在兴建六规24班规模的现代化小学,投入使用后司屯及其附近的少年儿童可以就近享受先进的学校教育。

历史悠久的司屯村蕴藏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村两位会开拓性的领导下司屯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2019年3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