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话说汝水之阳不周山

标签:
天熊山不周山天柱山小红寨汝水之阳 |
分类: 汝州.女娲国系列 |
话说汝水之阳不周山
汝州高万须
河南省汝州市大峪店北的天熊山,相传最初名叫“天柱山”。天柱山,高万仞(古代八尺为一仞,万仞表示极高),形似擎天柱,直插云霄中。相传,天柱山是人间唯一能到达天界的途径,并非凡夫俗子所能到达,人间又称其为通天之山。曾有人为了见到神仙一面而只身一人徒步上山,但未曾见其返回。自此之后,人人锻炼筋骨,强健身体,以便能够登上天柱山,面见真神仙。
天熊山又名不周山
8000年前,天柱山上安装着观测天象的大风雨表。伏羲立国的第二年,突发天灾,天柱倾斜。大将骊侯认为,这是掌管观象台的上相共工康回(虺)的渎职行为,亵渎了神灵,招来了天谴。天皇伏羲与女娲商议,决定罢免共工之职,由大将骊侯接任。共工康回根本不服,遂与骊侯展开大战。共工一怒之下撞坏大风雨表,天柱被撞断,向北倒地。此时,女娲怒不可遏,随即率兵拥上,将共工康回擒拿,遂将其放逐于祁连山。最后,共工含愤而死山中。
共工康回怒触天柱山,将上部撞飞,留下平顶半截山,自此人们称其为“不周山”。不,表示否定;周,周全,完整;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西晋郭璞《山海经》注:“此山形有缺,不周匝处,因名云。”《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故今此山缺坏,不周匝也。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支撑天地的大柱断了,天空半边倒塌,出现一个大窟窿,混沌之物从天而降,大地遍生水患火灾,鸟兽残害善良人命,天下乱象横生,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目睹人类遭此奇祸,居住在汝水之阳的女娲无比痛苦,决心炼石补天。她带领人们到汝河捡来五色汝石,在不周山顶架起大火将其烧炼成灰。当时山顶无水,女娲就用九龙拐杖猛然掘出一股泉水,随以泉水和灰成泥,奋然将天洞补住。随即,女娲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足,用作支柱,把倒塌的半边天支撑起来,人民又过上安乐的生活。自此天向西北倾斜,地向东南倾斜,所有江河都向东南流淌。
不周山顶女娲泉
这是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篇》中记述的“女娲补天”、“斩鳌足以立四极”的内容。为纪念女娲,后人把她留下的清泉叫“女娲泉”,还在水泉旁边建起了女娲庙,又称“女娲奶奶庙”,而把不周山称作“女娲补天峰”。
天熊山海拔高度986米,平顶,四壁陡峭,只有从其东北部经由一段狭窄的山脊可以通向山顶。这就是共工康回撞断的天柱山留下的下半截,即人们所称的“不周山”,如今看上去依然巍峨挺拔,清丽灵秀。
被撞掉的上半截如今平躺在马峪川中,形成一道长约3公里的山岭,其岩层明晰地呈现倾斜的状态,南端与天熊山相连,缓缓向北拖迤,越来越低,越来越窄,逐渐消失。
天柱山被撞断,中国遭遇大洪水,处处沟满河平,只有部分山脊、山梁突出水面。天皇伏羲将捉拿共工立下功勋的大臣、红颜知己女娲分封于天柱山一带。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载:“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
汝州大峪连绵起伏的山陵和山梁
女娲和姐姐带着族人来到大峪镇一带驻扎下来。这里是一个偌大的湖泊,周围是连绵起伏的山脊和山岭。这个湖泊人称“水峪”,这些山脊和山岭人称“陵”或“梁”。他们出行走“山梁”,捕鱼建“鱼梁(围堰)”,搭舟为“桥梁”。这里成了水美“梁”多的地方。人们把这一带称作“梁山”,其主峰就是大熊山(大鸿寨山),梁山以南的大河被称作汝河(女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汝水》载:“汝水又东,黄水注之。水出梁山,东南径周承休县故城东,为承休水。”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女娲部族成了天下最为富足和先进的部落。
汝河(女河)因女娲而名
女娲在不周山顶补天成功后,成千上万的鱼虾生灵也死里获救。为感谢女娲救命之恩,湖中一白一黑两条鱼王跳出湖水,代表得救生灵上山躺在祭坛的盘子里,作为供品献给女娲。女娲害怕大鱼离水死亡,顺手把两鱼连盘子推到山前湖中。两鱼仍不甘心,它们嘴噙盘子,悄悄爬到山崖,把盘子挂在树枝上,爬进盘子里紧紧相抱,不愿返回水中。
天皇伏羲听到女娲补天成功的消息,远远赶到不周山顶庆贺。看到黑白二鱼在树枝上盘子中组成的图案,伏羲觉得很是稀奇。他仔细观察两鱼紧抱的图案,思索着女娲补天的事情,感悟到补天成功和阴阳交替的许多道理。于是,他在女娲补天的地方,用树枝搭起临时台子。他站在台上,上观日月星辰各种天象,下察山河纵横地理,中观人间万事万物。根据黑白二鱼在圆盘中组成的图形,伏羲用圆表示天地宇宙,用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分天地,定乾坤,把这图形称作“太极图”。他又用八卦符号,定四面,划八方,概括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千变万化。史书中把伏羲创造的这些符号叫做先天八卦。
相传,当年伏羲在不周山(天熊山)崖上凿洞居住。现在山的西坡半腰处仍存有伏羲居住过的山洞,人称伏羲洞。伏羲亲手在不周山顶上画定太极图案,然后沿图案边缘将山石削砍下来,成为石壁陡峭的山峰,人称山顶为“太极顶”或“太极峰”。
太极顶大致呈圆形,直径约有1500米,其西南方和东北方呈尖状稍稍向外突出,东北方的尖状就是一段狭窄的山脊,此处是唯一通向山顶的路径。的的确确,这个山顶的形状就是栩栩如生的太极图。为了缅怀天皇伏羲的旷世奇功,后世人们把不周山又称为“天皇山”。
天皇山之巅
不周山(天皇山)东面那座山海拔高度1150米,明朝之前史书记为“梁山”或“大熊山”,现今称为“大鸿(红)寨山”。
梁山(大熊山、大鸿寨山)西侧“女娲宫”
相传,伏羲与女娲就是在不周山(天皇山)和梁山(大熊山)之间“滚石成婚”的。女娲分封汝水之后,伏羲又追随至汝,在不周山挖洞而居。女娲住在梁山西侧的山洞“女娲宫”里。每天伏羲一面制作太极顶,一面观望女娲国,特别是女娲本人的活动情况。有一天,伏羲的太极顶工程即将完工,女娲传令女娲国休假三天,所有臣民尽情玩乐。这天,只有女娲独自一人留在女娲宫中。伏羲迅速奔向女娲宫,跪在女娲跟前,再一次声泪俱下,向女娲表达长期以来的倾慕之情。女娲被伏羲的真情所感动,随提出以磙石定婚姻的建议。第二天日当正午,伏羲、女娲各从自己山上将早已准备好的磙石撒手放开。磙石过处,两道白烟腾起。白烟愈趋愈近,声响越来越大,最后交织一起,随着一声巨响,火花四溅,泛起一朵五彩云。彩云缓缓升起之处,两方巨石赫然相向而立。伏羲、女娲终成眷属。这就是人们几千年来的传说“伏羲女娲滚石成婚”。时至今日,那两方巨石依然矗立在不周山和梁山(大小红寨)二山之间的过风口处。东边一石约15米高,呈灰白色,与梁山(大红寨)山体颜色相同,人们唤作“女娲石”;西边一石约16米高,红中夹白,与不周山(小红寨)山岩一致,人们称为“伏羲石”。
女娲石
传说,6000年前轩辕黄帝曾驻扎在不周山顶,率领臣民将横亘于南面的石界岭凿开一山缝,现名蛛煞涧(朱砂涧),疏导湖水南流,开辟出一条50余里的泄水河,据其帝号取名黄水(俗名黄家河,现称黄涧河)。人们按照黄帝的姓氏(有熊氏)把他住过的山取名为“天熊山”。比之天熊山,其对面的大山就被称为“大熊山”,而天熊山又被称为“小熊山”。由于汝州一带风俗以为“熊”字不雅,是笨拙的代称,人们就将其写为“天雄山”。清朝道光年间,天熊山上建起一座北门,门额石匾山镌刻着“天雄寨”三字,如今大门及石匾仍在。
天熊寨(小鸿寨山)东门
明代《河南通志》称:“大鸿寨山,黄帝之臣大鸿屯兵于此,故名。”据传说,黄帝的大将大鸿氏曾在大熊山上屯兵驻守,操练兵马,守卫有熊国的西南大门,因而此山又称为“大鸿寨”,继而又演化为“大红寨”。天熊山又称为“小鸿寨/小红寨”。
小鸿寨(小红寨),说寨不见寨,这刀砍斧劈的悬崖就是其天然寨墙。小红寨山没有大红寨高大,但是它比大红寨灵秀宜居,更富有人文气息。小红寨山顶西南部突起,东北部平缓。两部分交错相扣,其形宛如太极图。山顶上有两个小村子,村名就叫“天雄寨/小红寨”。这两个村子恰恰坐落在太极图阴阳二极的凹点之处。
不周山(天熊山)顶日月潭
如今,在太极顶上能够看到两个水潭,一大一小,恰似日月相映。女娲泉注入日月潭,潭满水溢,两流徐徐相汇,向东奔流。人们在补天峰的最高处建起了用以祭祀的“女娲宫”,金塑起女娲圣像,峰顶道路整修一新,到处栽植了绿树鲜花,周边县市的各界民众和善男信女常来补天峰上朝拜圣祖女娲,欣赏诸山胜景。在天熊山南山腰塑起一尊女娲巨像,人称“送子奶奶”、“托天老母”,人们常来焚香祭拜,求子求育,祈福祈祥,寻根问祖,沐浴灵光。
2019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汝州市娲皇始祖祭拜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