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千年古刹中王庙
高万须
汝州纸坊镇东五里,有座千年古刹——中王庙。庙刹坐落在紫云山拖迤南伸的土岭南端,远远望去,巍巍壮观。周围的村庄也以“中王”而称。
近几年,中王庙修葺一新,原大殿屋顶翻建 ,新建两层五间后殿,山门巍然矗立,围墙完整如初。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盈门,香烟缭绕;每年农历十月十日庙会,十里八乡、(大峪)山北(汝)河南的善男信女云集而至,念经唱曲、敲锣打鼓、秧歌旱船,热闹非凡,祈福还愿、抱娃求嗣、焚香祭祀,人来人往,与此同时生活用品、农用工具以及儿童玩具销售火旺。
纸坊中王庙和登封中岳庙(人称老爷庙)的信徒们一致认为,纸坊中王庙始建年代早于登封中岳庙。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自古以来,此地流传一种说法,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朝廷要在此地建立梁县城,首先建设的是城隍庙。当城隍庙竣工时,有大臣提出此地距郏县城太近(60里),不宜另设县城。汉高祖接受建议,决定撤销原来规划,而将梁县城设置在今汝河南岸的王古城,把此地改为梁瞿乡,把城隍庙改作“中王庙”,请来中王爷,供官员和百姓朝拜祭祀。“中王庙”与“城隍庙”恰好谐音,人们就习以为常了。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在附近(现康街村)驻扎军队,建立“行宫(住宿)”和“云台(处理公务)”,必然到此中王庙拜祭,中王庙名声远扬。
登封的中岳庙建于何时?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北魏时(约公元420年)祠址经过三次迁移后,易名为嵩岳庙,后定名为中岳庙。按此说,纸坊中王庙至少比登封中岳庙早建600年。
历史上,汉武帝、北魏孝文帝、女皇武则天、清乾隆皇帝都曾在嵩山祭祀封禅。尤其是女皇武则天在垂拱四年(688年)晋封中岳嵩山为“神岳”,封中岳神为“天中王”。公元696年,武则天又封嵩岳山神为“神岳天中皇帝”,并将天灵妃封为天中皇后。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太宗赵光义赠五岳奉号,名中岳之神为“中天崇圣帝”,帝后(中王奶奶)号“正明”。中岳神由山神而成天中王,由天中王而登上了天中皇帝之尊,受到了万民的敬仰崇拜。帝王的祭祀大大提高了嵩山圣山的地位,普通百姓也不断提升对中王爷的崇拜程度。
在此形势下,汝州纸坊的“中王庙”也名声大噪,到“中王庙”朝拜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又把中王庙称为“中岳行宫”,即供奉中王爷(中岳之神)之别庙。唐代时,“中岳行宫”是其鼎盛之时,庙宇建筑不断增建。清代乾隆年间,它又走上一个高峰,修建、扩建之事不断进行,庙宇附近许多田地赠与庙属,山门建在三里之外。同时庙内有常住道士,祭祀法式肃严庄重,周边各个村镇设有社首会头,组织庙宇建设和开展祭祀活动。
纸坊中王庙特有一种“抱娃娃送娃娃”的风俗,也就是人们到庙中进行的求育求嗣活动。庙会期间,久婚不孕的妇女,大多都会到庙中“抱娃娃”,以求中岳奶奶赐予子女。“娃娃”是用黄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晒干后画上鼻子眼睛,涂上色彩。人们认为,只有从庙里道人手中抱回的娃娃最为灵验。抱娃的地点在大殿周围或寝殿里。求子求育的人在中王爷和中王奶奶塑像前燃香叩头,把红头绳递给道人,想要男孩女孩,先向道人说明,道人会根据所请把红绳系到娃娃身上,给娃娃起个名字。如果想要双胞胎,道人会把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妇女们接过娃娃后,将娃娃揣在怀里。回家的路上,他们一边走一边喊着娃娃的名字。回到家中,她们把娃娃放在床头上或被褥下珍藏。据说此法非常灵验。如果如愿以偿,生下孩子后,她们还要在孩子周岁时,到中王庙里“还娃娃”,向中王奶奶还愿。当初抱回一个娃娃,还愿时一般都要送还几个。她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情,报答中王爷、中王奶奶的施子之恩。
乾隆二十年(1755年)《金粧中岳行宫纪》碑文写道:“中州嵩山,乃名区圣地为宗,圣帝托迹之所。每逢圣神朔望之时,四方人民咸朝山而礼拜焉。嵩山因览名山之景,况玩殿宇之胜,而同社之人各捐赀财,共核厥事,遴就文武执事,并行宫一座拜之。嵩岳之形,虽有大小而无异,同建斯宫也。”乾隆癸亥年(1753年)《中岳庙重修正殿碑记》载:“神之宜设庙宇,而四序享祭者惟上,而有补于皇图者下,而有关于民义者之为最也。如今之中岳老爷神,居中天,列山川之长,职受大帝,推五岳之尊,诚朝廷祀典之所不废,黎庶祈祷之所利赖者也。设庙享祀,讵可少乎哉?今庙宇多历年,所上覆者,已破坏矣。不再为补修,何□妥其神而举祀典乎?”
由此看来,此地的人们认为到此中王庙祭祀中岳神与到登封中岳庙祭祀的作用没有什么差别。因此,历史上中王庙曾无数次地得到修建和扩建,香火十分旺盛。(2016.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