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2015-04-03 23:31:01)
标签: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子

崆峒山

汝州

分类: 我的文章

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高万须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汝水》记载:汝水又东与广成泽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泽中。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民。元初二年,邓太后临朝,邓骘兄弟辅政。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于时,马融以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材之用,无或可废,作《广成颂》云:大汉之初基也,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右矕三涂,左枕嵩狱,面据衡阴,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荥、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侧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桓帝延熹元年,校猎广成,遂幸函谷关。其水自泽东南流,迳温泉南,与温泉水合。温水数源,扬波于川左泉上,华宇连荫,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错落其间,颐道者多归之。其水东南流,注广成泽水。泽水又东南入于汝水。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自然地理无甚变迁,只是一些地名与古代有所不同。从汝州的临汝镇到汝阳县的小店镇有一段十多里的山路。路西就是高耸的狼皋山(又称放皋山、明皋山、九皋山、三涂山,近处为紫罗山);路东有一段十余公里长的山岭,是狼皋山的余脉。山岭之南有汝河,自西向东偏北流淌。山岭之北有一水库,现名涧山口水库。水库大坝在汝州市温泉镇西南不远处。水库主要蓄水段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0.5-1.5公里。水库之源在狼皋山北侧的汝阳县菜店镇。古籍记载,广成泽甚大,周回百里。从现在的地理状况观察,古时的广成泽应当涵盖今天汝阳县紫罗山(狼皋山)以北、现内埠乡(属汝阳县)以南、康河以东、汝州温泉镇以西之间的狭长川地。这片川地是大禹凿开洛阳龙门口、疏伊入黄(河)留下的汝河故河道,其周回百里有余。大概,古时候,这段川地都是沼泽,湖泊连片。而今,这个地方已是广袤良田,期间大大小小的村庄星罗棋布。人们说,狼皋山是伏牛山的牛头,因而又把广成泽这条河称为牛涧河或牛夹河。这就是《水经注》所说的广成泽,又曾名广润河(五代后梁时避梁讳,由广成泽改为广润河)。(参考地图截图)
http://s11/mw690/002YzsSHzy6RdkzUydc6a&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古广成泽示意图)
http://s5/mw690/002YzsSHzy6RdmWKnFa84&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大禹治水前汝河河道示意图1)


http://s16/mw690/002YzsSHzy6RdkAerrF2f&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大禹治水前汝河河道示意图2)

http://s9/mw690/002YzsSHzy6RdkxAoKAd8&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大禹治水后汝河河道示意图)

 http://s14/mw690/002YzsSHzy6Rdky87493d&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广成泽内带的村子)

 

从《注疏》看,疏者引用诸多文史资料(不同年代),阐明广成泽的位置、沿革等。综合来看,东汉时,泽很大,“在梁、新城二县境”,曾做广成苑(狩猎之地);泽内(苑内)曾有广成聚广成泽在北朝时,为避梁讳曾更名广润河。前,已经阐明,狼皋山,又名明皋山、九皋山、三涂山等,按郦道元《水经注》就是现汝阳城北一带之紫罗山。东汉及东汉之前,大致狼皋山以北、现内埠乡(属汝阳县)以南、杜河以东、汝州温泉镇以西之间的狭长川地皆为“广成苑”,“周回百里”。泽区大部分属于新城县(县治在今伊川县城南,以北为伊阙县)。大致以崆峒山为界,以西属新城县,以东为梁县范围。当时,这里河水荡漾,湖泊连片,芦苇摇曳,水草丛生,隼鸟翱翔。泽内几乎没有村庄,不能耕田,但可渔猎。
《河南十二县境簿》之“黄阜”很有可能就是今天的“内埠”。“阜”同“埠”,笔者认为此“埠”即是泽边(河边)埠口。现很多人解释为历史上的著名“商埠”,本人并不赞同,但是此“内埠”在明清之时曾为商埠也有可能。不过,显然此“埠”由来远自汉、三国或南北朝之时。笔者最近数次前往菜店、陶营、内埠、大安等处考察和采访,得知内埠镇境有一西南—东北走向的“黑石岭”,其东南方向的大片土地称为“内埠滩”,相当平坦,土层不厚,大约一米之下即是乱砾石结构,恰似汝州南部、宝丰县北部的虎狼爬岭上的地质结构。内埠滩以南至狼皋山之间可称为小平原。这个小平原上现今存有许多以“营”为名的村子,如陶营、罗营、草营、响岗营(东营、西营,属汝州)等等。这大概是明朝开发此地留下的明显标志。汝州流传“七十二营盘”之说,除了虎狼爬岭之上许多“营”之外,是否这些营也在之列,也值得探究。
大禹治水先打开洛阳龙门口,致使伊水北流,导致广成苑一段河床裸露逐渐干涸,最终只剩此间一条小河(即现在的牛涧河,含涧山口水库)。之后,大禹又凿开汝阳紫逻口,放出狼皋山以南的山涧水东北流淌,在汝州张寨村以西形成一段新的河床。历史上所说的“汝川”也应当包括现崆峒山以东的古河道川地。

据东汉文学家马融的《广成颂》所述,东汉之初在洛阳的南郊(即汝州市临汝镇一带的广成泽)比照古代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园林“灵囿”营建狩猎园圃(揆厥灵囿,营于南郊),定名为“广成苑”。 唐代《太平寰宇记》载:“广成泽,在县(今汝州城)西40里。后汉安帝永初元年,以广成游猎地假与贫人。” 据《汉书》、《后汉书》和新旧《唐书》记载,东汉永初二年(公元108年),汉安帝下诏把广成苑借给贫民垦种度荒。这样,作为狩猎的皇家禁地广成苑几近垦为农田。后来,“邓太后监朝,邓骘兄弟辅政。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就把狩猎的礼制废除,停止了战陈之法的演练。因而,全国各地,贼寇猖獗已极。对此,马融十分激愤。他认为,治国之道,文武不可偏废。为此,元初二年(公元115年),马融撰写《广成颂》,献给汉安帝,盛赞广成苑之奇景和功用,兼论文武之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此以“丰千亿之子孙,历万载而永延。”马融以《广成颂》讽刺当时的朝政,得罪把持朝政的邓氏,招致自己被“禁锢”,“十年不得调”(不得升迁)。一直到汉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十一月,汉顺帝才到广成苑巡视(幸广成苑)。汉桓帝永兴二年(公元154年 )有皇族人员到广成苑校猎活动。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十一月,桓帝“校猎广成苑”。汉延熹六年(163年)十月,桓帝又一次“校猎广成苑”。 汉灵帝光和三年( 公元180年 )对广成苑进行过修葺。汉灵帝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十月,灵帝“巡狩于广成苑”。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三月,太宗“猎于广成泽”。随着广成泽附近的温泉(温汤)的开发和利用,唐高宗、唐玄宗等都几番驾临广成苑和温泉狩猎洗浴,之后又有武则天等10余名皇后、后妃前来洗浴游乐。唐代是广成苑最为繁荣时期。唐之后的历朝历代,多有帝王将相和名人雅士到广成苑或温泉游山玩水或洗浴疗疾。

《后汉书.灵帝纪》:“﹝中平元年﹞,置八关都尉官。”李贤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也。”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任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军都亭,镇守京师:于洛阳周围设置八关,置八关都尉,以统营八关军政事务,警卫京都洛阳安全,其治所在宜阳散关(今宜阳县东北牌窑)。洛阳城四塞环卫,雄关林立,形势险固,人称“八关都邑”。 
函谷关(汉代在新安县)拒其西,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旋门关(又名虎牢关,在今荣阳汜水西南)阻其东,扼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伊阙(即洛阳南龙门山和香山的阙口)阻其南,扼嵩山与伏牛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孟津(又名河阳关)阻其北,扼黄河渡口;小平津关(在今孟津老城西北黄河河心),也是黄河的一道津渡;大谷关(在今偃师寇店乡水泉村),是嵩山与龙门山间的峪谷,为洛阳南面的一道门户;轘辕关(在今偃师与登封交界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山路曲折盘旋,俗称“十八盘”,控制经由颍河河谷的往来通道;广成关(今汝阳县紫罗口),控制经由汝河河谷的往来通道。
紫罗口(紫逻口)是汝河上的一个隘口,南北两面山石陡峭,河水从中滚滚流过,《水经注》记为:“汝水自狼皋山东出峡,谓之汝阨也。”《水经注疏》说:“此峡乃汝之险隘处,故有“汝阨”之称。”《水经注疏》引用《名胜志》说:“伊阳县东十里有紫逻口,昔禹所凿汝水东出者也,当即此。”伊阳县即当今之汝阳县城。看来,远古时期,紫逻口以西曾是一片湖泊,大禹治水凿开紫逻口,泻出湖水才形成了紫逻口以东的汝河。汝阳县城以北就是狼皋山,属伏牛山系。狼皋山东部山峰现称为紫罗山。
宏观汝州、汝阳、伊川、嵩县一带的地理状况,可以看出,远古时期(大禹治水之前),洛阳龙门以南的伊川也曾是一片汪洋,其水东溢,注入汝川,即为汝河,也就是说,伊河曾是汝河上游的一部分,属淮河流域。大禹打开龙门口之后,形成了北向流淌的伊河,成为黄河支流。而原为汝河主流的广成泽(狼皋山北侧)部分成了汝河的支流,同时狼皋山以南的河流变成了汝河的主流,其紫逻口以上为汝河上游。
如此看来,紫逻口处的的确确是汝河河谷通往京都洛阳的要冲,因为这里的汝河北岸不仅有狼皋山(紫罗山)的阻隔更有山阴的天堑广成泽。如果前往洛阳城,必须在紫逻口处翻越狼皋山(紫罗山),经过菜店小平原,然后进入伊川(伊河河谷,低于小平原200米),涉过伊河,经过新城(隋开皇十八年改为伊阙县,现伊川县古城村),再向北经过伊阙关,到达洛阳城。史籍曾有记载,楚国大将大将单浮余领兵一夜之间袭击梁国和霍国,突然包围紫逻口东的蛮中聚(鄤乡城、蛮家城),捉拿戎蛮子国王蛮子赤,占领了戎蛮子国。(《左传•哀公四年》:“为一昔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在紫逻口设置关口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扼守着荆楚(叶鲁和荆襄)的来路。几年前,在汝阳县城东10公里的紫逻山南山腰处发现大量汉代砖瓦残片,证明此处为广成关遗址(紫逻故城),破解了汉广成关位置的谜团(见照片)。

 http://s7/bmiddle/002YzsSHzy6RdlFfYRE26&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汝阳县文物普查简报:发现广成关遗址)

 http://s12/mw690/002YzsSHzy6RdkxJgjFeb&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汝河上的汝阨、汝阙,即紫逻口

 http://s4/mw690/002YzsSHzy6Rdkz5RNV33&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紫逻山坡裸露的东汉青砖残片)

 http://s9/mw690/002YzsSHzy6RdkyE0By38&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http://s15/mw690/002YzsSHzy6RdkzyuESbe&690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TITLE="(原创)广成子 广成泽 广成苑 广成关 广成庙 广成城" />

(当今的“汝阨”仍是交通咽喉


广成关南边悬崖峭壁下为汝河,北面与紫逻主峰相连,东西两边为古路陡坡。站在广成关向西可见汝阳城,向东可望汝州城,向南俯视汝河一览无余。如今,紫逻口北侧设置一个水文观测站,紧邻观测站破山开出曲折的沿河公路(杜康大道)候饭线(S325)和洛南高速引线合行其间。显然,这里仍是东西往来的交通咽喉。

古广成苑的北部、临汝镇街正南2公里的凹地中,凸起三个圆形山丘。这些山丘呈西北——东南向连成一串,等距离分布,西北的山丘最小,高约10米,直径100米;中间的山丘高约15米,直径200米;东南的山丘最大,高约30米(海拔320.1米),直径500米。不仅这些山丘的形态奇异,堪为奇观,其名字也颇为奇特,值得品味。当地人多把这几个山丘统称为鹳山(官山、观山或关山)。据山上护庙人周玄游讲:该山称为“官山”是因为历史上曾为朝廷直接管辖;称为“观山”则是由于山上曾建有广成观(广成庙);称为“关山”的原因是这里曾设驿站关口(崆峒山西约1公里菜园村东有李家驿也即石壕驿遗址);而称为鹳山可能是远古时期这些山位于汝河之中鹳鸟常驻而得名。
晋代葛洪《神仙传·广成子》:“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
南北朝乐资《九州要记》载:“广成城:广成子为黄帝之师,始居此城。后于崆峒山成道。今此城犹有庙像存焉。”
南北朝范晔《郡国志》载:“梁:故国,伯翳后,有霍阳山,有注城。 新城:有高都城,广成聚。有鄤聚,古鄤氏,今蛮中。”
《唐汝洲刺史卢贞碑》“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騩,皆与此山接壤,则此为近是。”
唐代《太平寰宇记》载:“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三:一在临洮,一在安定,一在汝州。黄帝问道之所,专指汝州。”
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记载:“汝州临汝县(今临汝镇)南,十八里广成陂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祠在山东麓,堂上广成子像,戴独角巾,披紫霞衣,二侍童而已。重门之右有碑,刺史陆长源文。其巅洞穴如盎,将有大风雨,则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亦名山曰玉犬峰。庸辈不知神仙窟宅,谓广成化城,乃里谈也。”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八《河南道八·汝州·梁县》载:“ 崆峒山,在县(今汝州城)西南四十里,有广成子庙,即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
明正德《汝州志·山川》记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时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塚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
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崆峒山:今山上有广成庙,下有广成城。汉广成苑,盖亦因山以名也。”
清代任枫《风穴志略·序》载:“玉犬峰即崆峒。刺史卢贞碑曰:禹迹之内,名崆峒者有三:一临洮,一安定。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城,登具茨,访大騩,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
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崆峒山”条目:“在河南临汝县(现汝州城)西南六十里。唐汝州刺史卢贞碑:庄子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郑的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相接壤,则此为近是。”
当今,山上仍有“广成庙”、“广成殿”遗存。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广成庙的几通石碑依然存在。1941年以前,崆峒山上广成殿殿前有山门和钟楼,南面有升仙石(现还有)、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东侧有戏房8间,山半腰有大仙修炼的石洞,山下东南方有道士井一口,井旁卧一石龟。1942年国民党十三军的一支部队在这一带驻军时,为了修防御工事,把山上的建筑全部扒掉。后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没有管理,广成子修炼的石洞塌陷,渐渐被泥沙淤塞,至今洞口还有暗记标明。
据实地考察,崆峒山东侧的田野中发现许多东汉之后的砖瓦残片。当地的农民曾经在此挖掘出墙基、铜质和铁质用品以及唐代瓷器残片。结合古籍记载,可以确定,广成城不在它处,就在崆峒山以东不远处。广成城形成于东汉,至清代中后期成为废墟,后逐渐垦为农田。作为远古村落广成聚,其形成的年代自当非常久远。它与附近的惮狐聚、阳人聚、霍阳聚、赫人聚、蛮中聚等一起都是汝州古老文明史的见证。崆峒山又称为玉犬峰,其承载的仙人黄帝师广成子修道授术故事影响深远,至少在东汉就盛传天下。而拜祭广成子的广成庙(初为祠堂)应于东汉起就存在了,虽屡有废兴,至今仍香火旺盛,远近香客来往如织。

广成子为黄帝时期人,居崆峒山石室中,悟道养身,曾向黄帝传授养生之道,治国之经。其记载最早见于《庄子·在宥》:黄帝十九年,听说广成子在崆峒山修道有成,就前去拜见广成子,问道:“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回答说:“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返回后,造室一间,打坐白茅,静思仨月,而后又去拜见广成子。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双膝跪地慢慢爬进,叩首先拜,然后问道:“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这时,广成子翻身站起,开始给黄帝讲起“至道(道学精要)”:“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接着,广成子对“至道”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 故余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黄帝叩首拜过,感叹道:“广成子之谓天矣!” 
后世之书又有广成子向黄帝授书、授药的故事。晋带的葛洪称黄帝“过崆峒,从广成子受 《自然之经》”。又称“昔圆丘多大蛇,又生好药,黄帝将登焉,广成子教之佩雄黄,而众蛇皆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则称广成子号“力默子,作《道成经》七十卷”,“授帝《阴阳经》”。
广成子被称为“黄帝之师”、“道教始祖”。广成子的“至道”论或“空同”论对后世的道教形成起着奠基作用,对道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广成子练道崆峒山,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汝州崆峒山以黄帝诚心求道名扬天下誉贯古今。广成泽、广成苑、广成关、广成城、广成庙、广成关皆以纪念道教始祖广成子而命名。道教肇启于汝州,在汝州的广泛发展和传播以及根深蒂固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