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有必要-----------------选读课外书的7个理由
(2012-04-18 17:34: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校教育 | 
在一次期中考试结束后的家长会上,几名家长对孩子看课外书表示了不同的意见。
王女士说:“我家孩子有能力写完作业,就是自己不急着写。好几次我去孩子屋看看她写没写作业,结果发现孩子在蒙我,数学书里夹着一本小说,等她看完了小说再写作业。问她为啥不先写作业,孩子说,写完作业你就让我做你布置的课外卷子、习题,就没有时间看小说了,我不想做课外作业,所以就不急着写完老师留的作业。”王女士的孩子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因为爱人在新华书店工作,买回大量的初中卷子习题让孩子做,孩子苦不堪言,非常渴望多点看课外书。
张女士说;“我家孩子也想看课外书,可是我觉得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作业还没完成,写的那么晚,就不允许孩子看,光看课外书难道不耽误了学习吗”张女士因为工作忙,经常把孩子放到同事家,同事家有一个同龄的孩子,家里有很多课外书,这下张女士的孩子如鱼得水,总是看书爱不释手,有时离开同事家还要借走几本书看。看书是孩子的兴趣,张女士恐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所以矛盾重重。
王同学(男,杭州某中学初二学生)
我从小学就喜欢语文,很小我就读了很多课外书,爸爸妈妈也总是鼓励我多阅读。爷爷是一位退休的中学语文教师,每次放假回老家,他总是布置我背诵古文、古诗。上了中学,功课负担重了,爸爸妈妈对我提出新的要求,为了考好成绩,我每晚都要做大量习题,阅读的也都是和作业有关的内容。特别上了初二,我见到初三的大哥大姐们经常连假期还要回校补课。自己心底也开始暗暗紧张,过去喜欢阅读一些名著,也只能利用周六周末草草翻阅一下。可是,休息日我还要上物理、数学兴趣班,还要弹钢琴。面对排得满满的任务表,哪还有时间去阅读?
专家把脉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阅读的传统,作为文明古国,早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民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是由于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很多家长都不支持孩子读课外书,当然也有一部分家长认识到,从长远素质来说,孩子读课外书可以提高综合素质,对学习成绩和成长大有帮助。以下列举读课外书的10个理由:
1、阅读可以开拓视野,让孩子确立人生大目标。
据调查,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作家郭小东说:“我15岁几乎读遍了当时流行的中外名著。《红楼梦》、《林海雪原》很快就读完了。以自己的体悟,至少必须知道中外文学名著以及经典作品。少年的艺术初感是导引终生的,会使人成年之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书中的世界和卓识成为人生的精神资源,成为生命的一个符码。”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学习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差,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减少阅读量,只会增加孩子负担,孩子会在各种补习班和题海战术中苦不堪言。如果孩子经常读名人传记或者《读者》之类的书,她会逐渐悟出人生的道理,从而确定学习的目标,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反省,主动的学习更加促进孩子学习和思考,形成良性循环。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
3、丰富的阅读为孩子将来发展增加后劲
如果孩子只读书本知识,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分数而分数,又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呢?也许是人们常说的“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阅读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结果,孩子越学越吃力,越到高年级,负面影响越大。最终的的表现是,许多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逐年下降,尤其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许多学生在中考和高考中束手无策,不仅直接影响了语文成绩,同时也影响了英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的成绩。虽然结果表现在中考和高考,但根源却在于阅读缺陷,其实还是应试教育衍生出的怪胎。
 
有一句话说得好:“几乎所有的习惯,都开始于兴趣。 
5、读书扩大孩子知识面,以适应将来高招的要求
全国重点大学的自主招生竞争激烈,很多“怪题”让人瞠目结舌,主要考孩子的知识面和社会知识,多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将来越来越多样化的高考招生的需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多年担任广东高考语文科评卷组组长柯汉琳说,课外阅读与课本学习不矛盾,与高考不矛盾,它只会促进课本学习、提高高考水平。所以我主张,中学生每天至少应有1个小时时间进行课外自由阅读。对课外阅读途径,我认为报纸杂志阅读、网上阅读和传统的书本阅读都是必需的、有益的,轻视现代传媒的报纸杂志和网络阅读,将会使自己的知识视野变得狭窄、知识内容单一和陈旧。但无论如何,传统书本阅读仍是最基本的阅读途径,像各种版本的文学作品,给人的感受是其他传媒永远无法代替的。
6、读书可以提高语文成绩
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你的作文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这样说,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课外阅读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课外书中学到一些好词佳句,可以学到一些写作的方法,可以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当然,读课外书的好处还有好多,喜欢课外阅读的同学都能深切地体会到。
 
据调查,在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上,有74.5%的中学生都认为课外阅读具有网络、电视等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可取代的意义;11.9% 学生认为“无所谓”;13.6%学生认为“读书或看电视只要能得到想要的信息就行了”。很多中学生经常上网QQ聊天、玩游戏和看电视剧,家长为此也格外担心孩子成为网瘾,那么如果经常抽出一定时间阅读课外书,孩子的上网兴趣会逐渐转移,会觉得上网摘菜、玩游戏索然无味。读书当然从孩子感兴趣的书开始,一个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看《藏地密码》这类异域风情的书,买了整套,看完之后,上网越来越少了,接着这位家长又开始引导孩子看《意林》等励志类书,书籍对孩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所以,让学生从疲惫不堪的补习牢笼中走出来,还孩子们一个广阔的阅读天地,不要把看课外书是看"闲书"。是许多家长的当务之急。
 
1、杜女士,某县城中学语文教师
学语文要多读书,只有大量阅读,语言的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才有基础。正所谓厚积方能薄发,语文能力是长期读书积淀而成的。我就读初中时,语文教师痴迷阅读、博览群书。老师虽有满腹经纶,无奈乡音浓重,不会说普通话,上课时一口方言听得大家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渐渐地,同学们不买帐了,任凭老师在台上怎么讲,大家趴在书桌上只管看自己的书。班里有几位好书的同学,借来了各种书,在班里互相传阅,一时班级里大兴读书之风,语文课成了名副其实的自由阅读课。就这样,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我们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其中不乏有鲁迅、巴金、茅盾等人的名著,也有《巴黎圣母院》、《斯佳丽》等外国经典,其中最热衷的莫不过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了。说来也神,中考语文成绩揭晓,我们班的语文成绩竟然荣登榜首。我认为正是由于我的语文老师留给我们自由阅读的时间,才使我们对学习语文感兴趣,从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2、张女士,某报社记者
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是报社记者,经常读书,我女儿小时候不爱读书,我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家里买了很多适合这个年龄孩子的书,开始孩子也不理会,我就会有意无意提醒孩子,从书里的有趣的事开始引导她,慢慢地产生了读书的兴趣。我还不厌其烦地带孩子去书店,因为很多书的卖场可以随便看,这样几次后,孩子自己就去书店看书,实在爱不释手的书就买回来在家看。只要把钱花在买书上,我从不吝啬,我们孩子讲:我妈宁可不买新衣服,也给我买书。现在孩子上初二了,语文成绩比过去提高了,我想让孩子一直把这个“读课外书”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3、孙女士,衡阳某单位公务员
对于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因为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也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儿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一年来,我和儿子逛遍了衡阳市区大大小小十几个书店。渐渐地,逛书店成了我和儿子的共同爱好。
最初去书店,我还要经常跟着儿子,观察儿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后来,我俩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 对于儿子选择的书籍,我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度。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干涉。至于买书,我则给儿子立了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理由是漫画书字少,一本书有时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买了划不来。其余的书,只要儿子喜欢就买。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