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几天,通辽地区将出现罕见的极端天气的预报,不仅刷了屏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焦点话题。
当今,在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下,所面临的灾害形势也愈加严峻复杂,灾害损失也日趋严重。历史上无数的自然灾害充斥着我们的记忆,无数的不幸也教会我们警惕。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未雨绸缪,在平安时期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应当从事前防御、事中应对、事后补救三方面考虑,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灾救灾机制。
事前防御,建立科学的防灾预警机制。科学技术是监测、预报灾害的利器,一个信息全面、功能先进、覆盖面广的灾情监测、评估系统在防灾减灾上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我们一要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报的科技水平,积极引先进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推动预警设备的更新换代。二要气象、国土、水利等部门落实责任,对地质、气象变化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加强合作,促进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三要建立以基层社区、村社为基础的多级监测体系。群众与政府相结合,地方与上级相协作,积极发挥群众防灾预警作用,做到群防群测。
事中应对,建立科学的应急救灾机制。极端天气所造成的灾害有得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防不胜防,有得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是能够提前预报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灾害来临时,备有完善的应急机制。首先,各级政府在规划之初即将应急救灾工作考虑在内,建设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应急避险基础设施,各地必须设有专门的避难场所,以便灾害到来时第一时间转移群众,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其次,各级政府要制定详细、具体的应急救灾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应急救灾的各项工作能在第一时间启动并得到落实。最后,医疗等单位平时定期开展应急救灾演习,熟练救灾工作流程,加强协作,保持警惕,增强防灾救灾工作意识。
事后补救,建立科学的灾后保障机制。灾后保障是抗灾工作重要的收尾工作,更是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灾后保障工作应从灾后援助和灾后重建两方面入手。在灾后援助工作中,一要及时疏通道路,保证援助物资运输通道畅通,确保救灾物资输送及时;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各类社会组织及个人为辅的援助体制,随时发布受灾地区信息,鼓励社会各界关注灾情,充分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灾后重建工作要以受灾地方政府为主导,负责制定与地方实际相适应的重建规划,各级政府相辅助,在政策上对受灾地区有所倾斜,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只有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
一一写于2021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