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韩非子曰: “欲成方面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
此言何意?
翻译成白话文即:想要画圆须得遵循其径长,所有事情想要成功就得有基础,所有的事物都有其道理和规矩,提倡言论的人,都是遵守事物应有之理的。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若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干扰到他人,造成不小的麻烦或混乱。
大自然中,北雁以人字南飞,蚂蚁合群之力搬家,有规有矩,各司其职,同进同退,化渺小为强力,因而以规矩方可成大圆
这世上最不明智的一种人就是明知故犯的人。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时常做一些因小失大、掩耳盗铃的事,最终结果是自食苦果,自毁前程。
现实中,有一些人什么都是懂的,一旦讲道理可以几个小时不重样。但讲完之后,却不照着去做,这种聪明反被聪明误,即被人视为小人;一些人读了许多书,文化素质很高,其实呢?道德素质很差,常做出一些有损自己身份的事来,让人瞧不起;一些人嘴上讲道德,其实呢?却不拘小节,也不反省,以致演变为知法犯法的罪人,能不锒铛入狱、叫人痛心;一些人反腐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其实呢?却说一套做一套,私下干尽见不得人的勾当,能不叫人耻笑、痛恨……
懂规矩就要守规矩,这是做人的起码准则。这样做人才会是一个诚实的人,表里如一,洁身自好,不贪不占。这样做人才会方向明确,明是非,知好坏,一生不错乱;这样做人才会守住底线,走得稳,也走得好;这样做人才会光明磊落,不怕风雨,无愧于人;这样做人才会头脑清醒,辨别真假,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样做人才会阳光明媚,远离祸害,一生平安。
一个懂规矩的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底线。守规矩,才能趋利避害。反之,若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不仅影响自己,还会干扰到他人,造成不小的麻烦或混乱。
不守规矩的人,不会永远侥幸,总有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的一天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打仗,途中驻扎一乡村。曹操严令士兵不得践踏庄稼农田,不得随意浪费粮食,违者军法处置。当时,恰逢农忙时节,曹操有一紧急任务,需极速带兵出征,但不料自己的马途中受惊,跑进农田踩坏了一大片庄稼。底下官员说:“将军乃一军主帅,又是无心之过,岂能议罪”。但曹操仍然二话不说,削发代首,惩治自己的过失。
曹操严守军令的事,很快在军队中传了开来,从此士兵们更加敬畏曹操,人人遵规守纪,无人违反,使得军队更加的团结有纪律。
正是曹操的守规矩,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让军队更加有凝聚力。
若没这条规矩,大家践踏了庄稼却没有惩罚,百姓怨声载道,士兵毫无纪律,曹操的威严无法体现,军队就会像一盘散沙毫无作战能力。
立了规矩,就必须守规矩,否则规矩就会形同虚设。有些规矩不执行,比没有规矩更可怕。
一个人,只有敬畏规矩,才能行有所止。
明朝大臣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此言即:凡是知道害怕的人,必定谨言身正,说话有分寸,行为有所约束,偶尔有些出格之处,但也不会犯大的过错。
一个人,若心有所畏惧,行为有所止,这是对法律规则常怀敬畏之心,行为上才会有所约束,不随心所欲。
无知无畏,无所畏惧,最终也无比危险。失去了敬畏之心,做人的准则与底线也就消失殆尽,规矩和法则也就形同虚设。
日常中,我们每一个人一定要对规矩心怀敬畏,如同对生命心存敬畏般。只有心存敬畏心才能时刻提醒自己事情该不该做,事情该如何处理。
所以说,任何一个人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一定要把规矩放在首位,心存制约,心存敬畏,心存秩序,方能名节不污、安然无虞。
规矩,说到底是一个人的一种教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成文的规矩,其实都是生活小细节,说是规矩,虽说事不大,但却能反映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
一一写于2021年9月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