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虽然连意思都不知道是什么,只是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已,但还是觉得很美好。那时起,开始了对诗经的初步了解。
喜欢读《诗经》,感觉有一种亲近大自然得感觉 。男女之恋单纯而美好,结亲只好甜蜜而热烈,负心之伤惆怅而决绝,战乱之苦心酸而埋怨,爱国之情真挚而深沉,淳朴的民风诠释,浓烈的感情抒发,总让我沉迷。我不知道在那样一个单纯美好的时代后,如何开始了一个封闭的封建礼教控制的漫长得时代。
http://s3/small/a27f3579gc1b563d2cdc2&690
那个男耕女织的时代或许落后,可是人们的思想开放,行为单纯,无处不在挥洒绿色生活、绿色人际、绿色情感的清新自然。我或许是向往那个时代的,一个没有半点物欲横流、尔虞我诈、纠葛缠怨,总是洒脱而纯真。
诗经总是用最简单但精髓的语言描写一段刻骨铭心的的事件,无论在爱情,战争,徭役,讽刺,宴飨,伶俐尽致地体现了那个年代人们
的思想活动。先秦时代,那是一个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时代,诸侯之争使人民分崩离析,但人们依然对爱情向往,而且比起现代这个物质社会,爱情是一件神圣而美好的事,不会那么利益化,爱情总是然后人唏嘘不已,现在就对这首《击鼓》进行我自己的一点赏析。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http://s15/middle/a27f3579gc1b561005f8e&690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是国风之《邶风》中的篇章,国是地区,方域之意,是东周时卫国的作品,当时卫国将要讨伐陈国和陈国,第一节主要叙述有人在国内服徭役,而自己却要远离家乡随军出征,充满了幽怨,敲打战鼓咚咚响,士兵踊跃练刀枪,别人国内驻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战阵的打响,主人公是跟随队伍里的一个小兵而已,跟着将领孙子仲,踏上茫茫的征途,这场战争讲所有无辜的百姓卷入到生死旋窝中来。“土国城漕,我独南行”无论如何地依依不舍都将离去,同是参战人员,但主人公却非常羡慕那些为国王挖城墙的人,虽然他们的确辛苦,但是却能每天回家。而远离家乡的那一批战士,只能去抛头颅,洒热血。从一开始,就对这次战争充满了不满,但一个小小的士兵又能怎么样呢?开篇就有一种剑拔弩张的气势充斥着,让我们看到那时人们生活有多么不安定。对战争的厌恶。
第二节,“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从将领到士兵,所有人都是受害人,需要背井离乡,告别家人,将自己放逐到千里之外。交待出征带目的,抒发有家不能归的忧愁。跟随将军孙子仲,将要联合陈与宋,不让我们回家乡想起亲人心上痛。
第三节,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不知居住在和何方不知战马丧何处?哪里去觅征人骨,山林之下树深处,这让我想起一首王翰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到了战场,生命如浮萍了,说不好就落得个马革裹尸,生死难测的下场,能有多少幸运之人安然无恙回归呢。军旅生活苦不堪言那,居无定所,思乡之情更上一层楼,连老马都跟着主人公一起思念起家乡,却又感叹无济于事苦闷。用三个问句,表达出了征人内心的担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离死别各一方,当初誓言在心里,曾望紧握你的手,与你到老情不移。这成为千古名句,“上穷碧落下黄泉”对爱情的歌颂与坚贞,对那种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期盼,与“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决”都表达了相同的含义,对爱是一种忠贞不渝,无怨无悔的坚持,海枯石烂情缘在,天崩地裂爱意存,多么伟大的爱情!这是丈夫对妻子允诺,因为战争,让爱情成为了奢侈品,但也正是如此,爱情变得弥足珍贵,那时人们对于一段感情是真心地经营,放在今天,爱情只是一种生活的附属品而已。但也多少男少女依然幻想这种惊天泣鬼神的爱情,从这里可以看出征人是一位重情重义,热血方刚的男子,对家里的妻子死心塌地,希望和妻子能够白头偕老,永结连理。写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无比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作者真挚情感与美好理想。
http://s10/small/a27f3579gc1b567920a79&690
这节反映出那个时候人们思想单纯,我国是一个重农轻商的国度,人与人之间利益交往少,多半是大家共同在田琪,拔锄农作,没有今天人们的利益观念强,这也算是诗经这部经典,能让现代人刮目相看的原因吧。诗经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爱的国度。真爱,便是噬心之爱。现代人一边追求这种爱,一边又亲手摧毁这种爱,思想复杂,个人主义观念强,最终,对于真爱。我们只能可遇不可求。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现代人的爱情观,比如700个日日夜夜唤醒瘫痪在床的丈夫的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罗映珍,对丈夫不离不弃,让我们对真爱的希冀看到了曙光,其实这只是我们愿不愿意为爱人付出而已。爱情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付出,不带私心的给予。可笑的是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坚定之心。
最后一节中“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可叹相隔太遥远,我们难以再相见,可叹离别太长久,誓约难守苦无边。这句也是被后人反复咏叹的,丈夫感叹路途遥远,难以相见。古代打仗,交通不便,往返一次,历时很久,对于一次相见,实属不易呀,所以古人很重视远行,一不小心就是一去不复返,丈夫在外打仗,与妻子相离甚远,思念妻子的心情惆怅又无奈啊。这四句在末尾反复用“兮”咏叹,浓烈的思妻之情,感人肺腑,多想能早日结束战争,让戍人回家团圆,可惜空间的阻碍,战乱不息,深深思念之情,化作满腹
悲苦。
从诗
内容看出《击鼓》是一首反战诗,以一个被迫参战的士兵用泪常出的爱情誓约,来起到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作用
从思想层面上看《击鼓》通过对士兵军旅生活的描写,抒发了久翼南归的痛苦和怨恨,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坚贞不渝爱情。
http://s16/small/a27f3579gc1b57587000f&690
艺术特色,一:这首诗情感表达直率,真切,特别是写爱情的那四句,情义感天;艺术特色二:叙述。描写。抒情兼用。开篇叙述开战情况,描写了出征场面,对爱情的直白抒情,让整首诗情感充沛。艺术特色三: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结合。战争场面的宏大描写,与细腻的情感抒发,从两个方面描写,使这首诗收缩自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