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奖幕前幕后
施小炜
好象有个说法叫“小政府大社会”,倘借来描述日本的“文学奖事情”,倒可谓是一语中的。在日本,文学奖名目繁多数逾五百,却几乎全部都是民间设立的,来自官方的只有一项“艺术选奖”,以文部科学大臣的名义每年颁奖一次。再就是紫绶勋章和文化勋章了,后者还附随着三百万日元终身年金的特别恩典,依稀记得在哪儿读到过获此勋章者还可享受免费乘坐列车头等车厢的礼遇。如此厚待,远非民间所能负担得了。不过两勋章对象涉及文化全般,并不限于文学。且授勋记功云云,无疑是政治色彩浓烈的国家行为。小说家大江健三郎氏成为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后,首相府也挤上来凑趣示好,慌不迭地将当年度的文化勋章颁赠与他,不承想这位自由派知识人毫不领情,竟公然表示拒绝,官府白讨了个没趣却也无可如何。然而这般不识好歹拒不配和,自然令右翼们怒不可遏,因为该勋章乃是由日本天皇本人亲授,在右翼们看来“臣民”――此词多年不见,还以为早已成了死语,不料却见现任芥川奖评委石原慎太郎君每年元旦去皇居门口签名遥拜新年时,总是诚惶诚恐地自署“臣石原某”,方知道这世上就是有那么些人天生得贱,好端端地无人强迫却争着以俯首称臣为乐事,满脑子的“臣罪当诛兮天皇圣明”而偏偏又口口声声“生而平等”,还端足了架势要去维护别人的人权,令人莫名其妙。此君与大江氏的高下由此亦可见一斑∶坚持独立人格的大江氏似乎对来自体制的收编十分警惕――只有感激涕淋的份,居然胆敢拒绝便是“大不敬”,罪该万死还有余辜呢。
不过艺术选奖也罢文化勋章也罢,其实无非是政府表示重视文学文化的一种姿态,若论对文学事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则远非民间的文学奖所能比拟。尤其是民间的各类文学新人奖,不仅给了初出茅庐、急需获取文坛通行证的新秀们以自信,而且一笔数目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奖金,在他们而言也不失为实实在在的物质支援,于挣得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不无小补。因此,民间文学奖不惟数众势大,更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引导并推动文学进程的主流。
从名称上看,日本的文学奖以两类为最多,一是冠以作家名者,一是冠以杂志名者。前者从古人紫式部直至今人小松左京,甚至因吸毒获罪身陷囹圄正在服刑的角川春树,包括在我国亦广为人知的芥川龙之介和直木三十五,随意数数便超出了四五十。后者则多为新人奖,权威的有文学界新人奖群像新人奖思巴庐新人奖文艺奖新潮新人奖等等,这些奖均面向全社会公开征募,对象为未经发表的新作。最被看好的是文学界新人奖,因为《文学界》系由文艺春秋社主办,而文春社又是号称作家登龙门的芥川奖主办单位,因而被视为离芥川奖最近的新人奖。群像新人奖也由于发掘出了“两村上”(村上龙和村上春树)而备受瞩目,年初掠走芥川奖的新科状元阿部和重也早在十年前便被群像新人奖巨眼相中,识材知人早有定评。文艺奖虽未冠新人二字却也是新人奖,因其长于“放青苗”而获另眼相看∶当绵矢莉萨还是一名1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