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文艺风象记者问

(2013-01-10 21:58:30)
标签:

杂谈

关于村上春树和他的1Q84


1您曾经把当杂志社委托您出任《1Q84》的翻译时,自己的态度形容为“欣然接受”。对于这部可谓“来势汹汹”的村上长篇新作,您没有感受到过压力和不安吗?
答:并没有感到。许是太迟钝的缘故吧。


2初读完全三册《1Q84》后,您作为读者的评价是?而站在译者立场上,您的判断是?相比起之前您曾经翻译过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1Q84》对于身为译者的您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答:作为读者,我觉得《1Q84》是一部雄心勃勃的大作品,充分表现了作者村上春树对于“人”的生存现状的关心。
    作为译者,我同意这部小说是其集大成之作的评价。
    他对文体风格的驾驭能力给我以深刻印象。比如“套盒结构”式的、小说里的小说《空气蛹》,他似乎就力求体现出少女深绘里不同于他的色彩。如何再现,当说是最大挑战吧。


3能跟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翻译这三部《1Q84》时,您的工作状态,您的耗时,您曾经翻译得最为顺利,最有“感觉”的一章,和您曾经遭遇过卡壳与瓶颈的一章分别是什么,以及原因吗?
答:总共耗时记不清了,大约1年多吧。基本顺利。特别卡壳或相反,两者都没有。
    不过译时最感觉兴奋的,是青豆刺杀深田保以及Tamaru杀死牛河的部分。


4《1Q84》中您最喜欢的角色是哪位?为什么?
答:深绘里。我觉得这是位圣女。而且,还是美女。——这理由够充分了吧?
    在“先驱”那样的环境里,能够保持独立性,恐怕不是人人皆能。想想我们中国的文革就行。


5您平时是否看村上春树先生的其他作品?您看的时候是选择日文原版,还是选择中文译本?
答:看。日本小说,我基本不看译本,除非有必要。
    也建议能读日文的朋友,尽量阅读原书。


6完成全三册《1Q84》译制工作时是怎样的状体和情形?能请您向我们描述一下吗?
答:我不是职业翻译家。这有种种原因。比如说,我对文学翻译的认识;比如说,在现在的中国,专靠翻译文学作品为生只怕十分艰难,等等。
    所以,在译《1Q84》——译其他作品时也一样——我还有许多其他工作要做,主要是利用寒暑假,开学后就靠课余和晚间工作。有一段时间腰疼发作,只能躺在床上进行翻译作业。


7您的译作《1Q84》被广大读者评价为最多的优点是“极其流畅”“不繁冗”——大多数人在您的译笔之下,会一口气将一整本书读完,而作为《1Q84》的翻译,什么样的评价是会让您最感欣慰的?
答:在中国,译者比原作者伟大,读者比译者伟大。好像。
    没有译者,外国文学作品就无缘结识无法阅读外文的那部分中国读者。
    没有读者,任何文学作品就都是死的,或者说,等同于不存在。
    作品是活在阅读过程之中的。
    能够获得读者诸贤说一声“喜欢”,就最令我欣慰了。

 


关于“翻译”

1对于“翻译”来说,“信达雅”似乎是一直以来的标准,就您自己从事翻译事业多年,您是怎样看待“信达雅”这三个字的?您觉得它是完全的正确,亦或您有自己的看法?
答:我觉得这三个字点到了翻译的根本,假如对这三字的理解也与时俱进的话,也许今天仍不妨奉之为圭臬。
    我的一位朋友——他也是位翻译家——认为“信”,也就是正确理解原文,乃是“准入门槛”,这一点如果做不到,就没有做“翻译”的资格,后二者也就无从谈起了。我持赞成意见。
    遗憾的是,这一点现在似有被忽视的倾向。


2对于“翻译”这个职业,您觉得外界究竟是——1,过分强调了“翻译”的存在感和重要性,有时候甚至偏颇得失去了原本合理的评判标准;或是2,仍然没有好好地重视和理解“翻译”这个职业的根本和意义。对此,您更倾向于哪一种现状?以及您判断的原因是?
答:如果只有这两个选项的话,我倾向于后者。
    判断的原因再简单不过:文学翻译收入(稿费标准)过低,养家谋生几无可能。
    一个社会,不可能所有成员人人读得通外文,而即便有天才,读得通一百种外文,大概也读不通第一百零一种。所以,翻译是必不可缺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如果认为不必理会外边的世界,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3在阅读任何日文原版书籍时,哪怕并不是工作所需,是否会在“仅仅从日语去阅读和理解”之外,又不由自主地尝试着一边对它进行中文化的翻译?
答:有。不过很少。


4您最喜欢的日语系作者是?您最想自己去翻译的一本日语作品是?
答:有好几个不同的Mode,轮番居主导地位。这段时间处于太宰治Mode。
    《人间失格》。


5在单纯用一种语言进行原始创作时,有时仅仅是添加一个逗号,交换一下副词的顺序,改变形容词的用法,主语用了代词而非人名,也可能会营造出截然不同的一个语言气氛,有时候它们甚至还会成为那位作家的标志。所以“翻译”这个工作,将几十万字的一部小说,用令几十万字的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是否也可以说成,不亚于一次属于翻译者自己的写作?
答:心情很复杂。有点像把别人的孩子领来养大成人。孩子长成“成功人士”——这好像是当下国人欣赏、艳羡的对象,只不过似乎多指高收入者,即以经济为唯一标准。而我用的当然不是这层意思——我自然欢喜,不过说到底,那毕竟是别人的孩子,我不能,也无意,把他据为己有。
    翻译,就是为人作嫁。
    我不认为翻译作业是译者自己的写作。所以也不认同翻译是什么“再创作”。


6在您自己看来,如果某位日本作家用日语写作他的小说,比喻成原本完全是“百分之一百红色”的基础上,经过了中文的翻译后,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怎样呈现微妙变化的不同的新的颜色?好比是变成有了20%蓝色注入而成为略带紫色的新故事?您会要求自己对它的改变控制在百分之多少内,是最合适的?
答:我只能回答:这个百分比越低越好。百分之百的红色最理想。
    不管能否做到,目标必须定得高。朝这个方向努力,哪怕达不到预定目标,也会比一开始就把目标设低,效果要好。我以为。


7那么,有没有可能,一国原本日语写成的小说,被翻译成中文,随后又由其他人根据中文版翻译成英文,再由另一个人根据英文版翻译成俄文,以此类推,被不同的翻译们接力地再创作后,哪怕他们都十分优秀而尽责,您觉得最后它会不会依然无可避免地变得和原著大相径庭?
答:只怕在所难免。尤其是一味地强调所谓“雅”,而连“信”都做不到的译者,有一、二位出现在这个链条上的话。
    不过,一般而言译者心中的预设读者还是本国的同胞,而不是别种文字的翻译者吧。


8“翻译”是要消除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之间的墙,但同时无论什么语言,彼此又保持着某种一致性,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保留它们之间共同的神韵之美也是一个被讨论至今的话题。尤其是日语和中文,这两种语言原本就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您对日语语言有很深的造诣,有什么是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里特别容易,而又什么有是很难的?
答:您说的相似之处,我猜大概是指汉字与汉语词汇。其实在语法体系上,日文与中文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文字与语汇上,中日两种语言有着悠久的相互影响的历史,造成了现今彼此共享不少语汇的状况。
    对于翻译作业来说,这一点是有利亦有弊。而且,我觉得是弊大于利。易为汉字语汇所束缚,我觉得是造成日本文学翻译水准往往难以同其他国别文学翻译一较高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没有汉字语汇,完全另起炉灶,反而更利于自由发挥,也许。
    何况有些汉字语汇尽管跟中文完全相同,意义或用法却不尽一致,不易处理。甚至毫不相干。我称之为“同形异义”,切不可望文生义。
    在日译汉的过程中,容易的是汉字语汇,恼人的也是汉字语汇。


9您觉得目前外界对于“翻译”所持有的最大误解是?
答:过于信任。以为翻译能够超越原著。甚至好像有译者也表示过类似的见解。
    超越原著,大约就不是翻译了。   


10如果以您的角度来看的话,一名好的“翻译”,同时也应当是一名好的_____,或一名好的______?
答:原来我想回答“学者”的,现在我愿意改用“文士”,古典意义上的。
    过去中国的文士,大抵也都是蛮优秀的学者。与现代学者的不同之处,我以为在于他们都能写得一手好诗。


11对于目前正在慢慢踏上“翻译”这个行业的年轻人们,如果要提一句话的建议,您的建议是?
答:多了解对象国的一切。社会,文化。最好能去住上几年。有些东西,须得亲身体验,才能有所领悟。
    从前那种靠一本词典加一本文法书做翻译的时代,大概已经一去不返了。

 

感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词廿首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