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纪念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双重纪念
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以“东方红一号”发射为纪念日(2025年4月24日),巧遇神州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相逢,标志着中国航天从“重大突破”迈向“常态化运营”新阶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至未来深空探测可划分为:无人飞船试验阶段(1999-2002年)——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中国首次实现无人飞船飞行试验。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完成空间科学实验,为载人航天奠定基础。
载人航天与空间实验室阶段(2003-2022年)——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航天员。2011-2016年: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八号至十一号对接,验证交会对接技术。2022年:神舟十四号、十五号任务完成,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形成“三舱三船”构型。
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2023年至今)——2023年5月: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开启应用与发展阶段。2023年10月:神舟十七号发射,在轨飞行6个月后于2024年4月返回。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号计划发射,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约6.5小时后对接天和核心舱。
未来深空探测阶段(规划中),核心任务:开展月球、小行星、火星及木星系探测。
值得关注的是,“大连理工大学”牵头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这颗卫星一直伴随天舟六号,同步在轨飞行(存储了253天)。与地面存储不同,高能辐射、高低温、真空、原子氧腐蚀等恶劣环境,以及长期存储过程中的锂电池掉电等问题,都可能影响卫星的正常工作。这颗卫星不仅是简单的搭载,而是进行了技术的验证。主要任务是验证基于OpenHarmony(开放鸿蒙)的实时操作系统等、以及高性能卫星部组件等一系列创新技术。(2025-4-23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