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文化的雏形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未来文化的雏形
2018年,曾看过陈嘉映先生《研究民主政治,千万别从原理出发》——答澎湃记者问,今读先生的《DeepSeek会让现代人类面目全非》。真有妙趣横生的回味。
《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陈嘉映)关于“三步走”哲学时间表(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大概是周濂、陈岸瑛几个学生采访我的时候说的。到现在已经20年了(2017年),在这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对写书不满多过满意。
陈嘉映指出,“微信,是对文字时代的最后一击”。“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使得人们越来越少地依赖文字进行交流,而是更多地通过语音、图片、表情包等方式进行表达。”还说:“网上阅读本身就有点儿像信息搜索。读书把我们领进作者的心智世界。…‘思想’的东西,是跟文字连着的,主要落实在文字上。”
《DeepSeek会让现代人类面目全非》肯綮道,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基本需求。劳动与享受割裂开来,劳动由机器完成,人单单享受结果,人的定义就改变了。因为体力本来就不是人的特长,脑力才是。我们一投手一投足,动手动脚,都体现智能。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有脑力在内。人工智能有可能把几乎所有劳动都接过去。社会结构因此会发生巨大变化,只有少数人是有用的,大多数人变成了“无用阶级”。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越来越集中在结果上。住在楼房中,我们不了解其建造过程;打开餐盒,我们没见过水稻生长。通过屏幕观看海底、太空、非洲动物和全球骚乱,但这些都不是我们亲身体验或亲手创造的。
现在哲学界讨论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区别,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人具有意识这一点上,而所谓意识,被说成是主观体验,是跟什么东西都不相连的qualia。人不再是欲望、劳作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人变成VR游戏室里一堆主观体验,当然,人的定义就变掉了。我不认为人工智能会演变为一种新人类,但人工智能倒是很可能把人变成新人类。(2025-4-19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