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创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治理与创新
读报一得
《陕西日报》头版刊登:在黄土高原书写“绿色诗行”。充满人文+科技信息,喜悦之情油然而生。黄河,蜿蜒九曲,在黄土高原奔流而行。增强水土保持能力,是改善黄河中游地区生态面貌的关键。
在习主席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讲话指引下,治理模式从造梯田、建淤地坝、种林草的“老三样”向“光伏+”、淤地坝系建设、声波增雨的“新三样”转变。
神东矿区生态示范基地创新“生态治理+光伏产业+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在采煤沉陷区推行“林光互补”发展模式,建成“4万亩生态治理+50万千瓦光伏发电+1万亩牧草产业”绿色工程,年发电约10亿千瓦时,年产牧草约1万吨。
黄委会绥德水土保持试验站,“三道防线”(梁峁梯田-沟坡种林草-沟谷淤地坝)治理水土流失模式,在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熠熠生辉。绥德县积极推行辛店沟“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全县拦沙坝3005座,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926.8平方公里,较2021年增长14.33%,累计拦截泥沙17.2亿吨,山水田、坡沟坬得到有效治理。
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神木市水资源总量为8.17亿立方米,但可利用量仅为3.2亿立方米。在传统的化学人工增雨基础上,试用声波增雨模式下,稀罕事儿发生了——隔壁村不下雨,木瓜树村却时不时下雨。这个“局部下雨”的场景,其实是在探索“向云层发射特定频率和强度的声波,使云层中的水汽颗粒振动,从而促进水汽凝结成水滴,提高降雨的可能性。”(空中云水资源)。
陕西省生态治理趋势,从向人要水、向天要水到向黄河要水、向生态要水、向矿山要水、向科技要水的蝶变。(2024-10-7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