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碳汇”进行时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水保“碳汇”进行时
3月19日,水利部黄委会安排部署,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碳汇技术研究工作。
黄委副主任徐雪红,主持召开水土保持碳汇技术与标准研讨会,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李智广教授作专题报告。
水土保持深刻改变地表覆被和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陆地生态系统结构,是增强陆地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平方千米,2022年水土流失面积较1990年减少45.1%,形成了巨大的“碳库”,为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奠定了坚实基础。
徐雪红指出,黄委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行动、团结协作,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碳汇工程、科研、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按照国家“双碳”战略和水利部碳汇工作部署,融合应用水土保持碳汇观测数据与水文观测数据,加强水土保持碳汇前瞻性研究,积极参与有关标准制定工作,引导黄河流域省(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为水土保持保土保碳、减蚀减排、增绿增汇和碳汇交易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李智广教授以福建长汀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为例,介绍了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开发与交易的机制和途径。
于去年,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落实部委《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投巨资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野外观测设施,首批3座碳通量观测塔上线运行。在“三站”(天水西峰绥德)设立首席科学家举措,着力提升水土保持带动统筹能力、监督监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淤地坝流域管理能力,河湖库及水资源管理能力,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发力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2024-3-26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