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知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温故知新
回想起不久前,单位离退休同事们,党日红色黄河游路线图:潼关→永济→平陆→恒曲。潼关正是秦、晋、豫三省以河为行政地域的界线。
笔者虽未曾亲历光顾潼关,但距潼关约百公里的三门峡市,却多次去过,曾浏览其附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遗址。老子即从函谷关出发向西,并在此,写下了道家的经典著作《道德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解放前,黄河下游“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给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损失。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视为“心腹之患”。在距陕西潼关约100公里的陕县,兴建三门峡水利枢纽,结束了黄河洪水灾害历史,使处于华北平原的糞鲁豫三省,工农业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黄河泥沙“跷尾巴”,泥沙淤积在潼关以上,回水危及西安问题,不得不改建三门峡工程。因此,对于黄河泥沙运行规律的认识和研究,对于黄河流域的治理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潼关位于黄河天堑、苍莽秦岭、天下雄关相互映照叠加的地方,拥有独特的“关塞文化”,历史上发生过近百次战争,包括曹操与马超之战、黄巢义军攻占潼关等。潼关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保卫了关中平原乃至西北。潼关承裁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中国历史的拐点。潼关山河形胜,多为诗家钟情。历代文人墨客跋山涉水,慕名而至,创作出一篇篇诵咏潼关的诗词歌赋。潼关不仅是军事重地,也是文化的高地,更是诗词的沃土。如今,潼关古城已修茸一新,成为一座散发着人文情怀、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诗韵的城市。(2023/11/04wppsAI解析)(2023/11/04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