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伟长诞辰110年”(南方周末)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读“钱伟长诞辰110年”(南方周末)
2023年10月9日,是中国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110周年诞辰纪念日。
“中国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名声,早在50年代,就读水利部重庆水利学校,从物理老师叶宗诚课堂上聆听心里。
久仰其名而未有交集,从学校进入社会,报刊上知悉,钱老任教于清华大学,后由北方去南方,任上海大学校长,“万能科学家”故事,却浸润脑里。
1970年,国内的坦克研制面临困境:坦克用的四个铅蓄电池,只能启动15次,有时走个几十公里便不能再走下去。钱伟长并非电池专家,但按他的信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小组,一边翻译外国文献和专著,一边研究坦克电池。第二年,竟真的做出一款与普通电池体积重量相同,但能量高出八倍的高能电池。
1980年,钱伟长率团去香港参加国际中文计算机学术会议。会议上,IBM等海外公司的中文计算机技术相对成熟,有人轻蔑地说:你们干这个太困难了,中国只需购买产品即可。当时已年过六旬的钱伟长开始学习计算机,设计出一款汉字宏观字形编码,简称“钱码”。在全国第一届汉字输入方案评测会上,“钱码”的单人输入速度排名第一。
科学家的主业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群众和科技工作者上门咨询或来函,他都尽力帮忙:他给工厂无偿翻译过机器说明书;为人民大会堂眺台边缘的“工”字梁稳定提供相应增强方案;在不利于施展科研能力的时代,他就靠一架手摇计算器,埋首计算“傅立叶三角级数之和”的大表,做一点实用的贡献,写定的稿子厚达30厘米。
钱老一生保持科学家的好奇心。他关心北方的沙尘暴问题,曾经在2001年给朱镕基总理写信:北方沙尘暴问题或与内蒙古山羊的畜养量有关。
1992年《钱伟长科学论文选集》的序言里,钱说“重新获得了科学工作的权利,欣逢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春风拂人,奋起之情油然而生。虽已年近七旬,还能为‘四化’效力,感到无限幸福,我力图夺回久已逝去的良好岁月,夜以继日地工作着。”(2023/10/13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