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晷之铭”读后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晷之铭”读后
酷暑中,读“晷之铭”,对时光的冰释清澈更加愉悦。
古今中外,公园、大学、教堂和宫殿建筑,都留存下日晷,晷上刻有铭文,是数百年前人们对于“时间”的态度。有警示时光如梭的、洞悉生命难永恒的、感悟时间伟大的、深谙生命之道的、幽默隽永的,等。
日晷被人类作计时工具使用,多出现在宫廷、宗庙、学校、大宅院,从来没有“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石刻、铜制时钟,日晷总是与权力、力量相联系。学堂日晷,象征知识的力量。
动物是被过去决定,人是被未来召唤。时间只不过是根据人类意图,构建出来的概念,试图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的经历变得有意义。
地球45亿年的年龄,“人类世”一词于2000年首次被提出,“当80亿人都对地球造成影响时,那必然会产生反响。”“我们已经进入了地球的这一新状态,这应该由一个新的地质年代来定义。”预计最终决定将于2024年8月在韩国釜山召开的第37届国际地质学大会上作出。
“气候变化和不平等等,全球问题的解决方案往往看起来很难理解。我们总是从地方层面了解此类问题,但看不到全局。”(埃里克)
2000年至2019年期间,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情况和工作数据发现:一天,专注人类本身时间>9小时;睡觉、躺在床上,占用9小时。在剩下的6小时中,种植、贸易、立法、治理等任务,各约1小时。可见,“我们利用时间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参考消息)(2023/08/05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