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生态环保巨变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10年生态环保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甲、环境质量实现全局性改善
湘江,湖南“母亲河”。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
衡阳市水口山的铅锌产量曾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世界铅都”焕发新貌;株洲市清水塘,烟囱不再“吞云吐雾”;娄底市寸草不生的锡矿山重现绿色…。
全国地级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2021年,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达到98.7%
北京市的天气。9年来蓝天白云成“常客”。
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呈现“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
10年来,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
全国,好于类水体比例上升17个百分点,达到84.9%,劣类水体比例下降7.1个百分点,降至1.2%。
乙、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
青海湖,从2012年起,这里的地表形态开始发生“沙退水进”,如今,子湖又与大湖连在一起,地表已恢复到40多年前的状态。
毛乌素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10年来,这里的人们通过治沙造林将绿色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1万多平方公里流沙止步生绿,从卫星遥感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沙漠变绿洲的奇迹。
河北承德塞罕坝,曾经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如今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
海南濒危灵长类动物,长臂猿已由最少时的寥寥几只恢复到5群30多只,创造了世界珍稀动物保护的奇迹。
2021年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开始,而今,从雪域高原的三江源头到南海之滨的热带雨林,从白山黑水的虎豹栖息地到碧水丹霞的武夷胜景,国家公园建设为更好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夯实生态根基。
现在,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逐步恢复,东北虎、东北豹、亚洲象、朱鹮等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丙、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十八大以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重大制度建设之一。
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为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取得了“中央肯定、百姓点赞、各方支持、解决问题”的显著成效。”
10年来,《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相继出台,数十项改革方案接连实施,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
河长制、湖长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一条条江河、一个个湖泊有了专属守护者,一大批民间河长、湖长踊跃上岗。林长制的目标也如期实现。
显示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创新的良好成效和蓬勃生机。(2022-09-02 生态环境部曹红艳)(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