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叶兆辉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专
疫情近三年,失业、丧亲和精神健康的挑战等等。
一直在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可以做的是,基于某天媒体报道的自杀个案,由于不是每个自杀个案都会被报道,所以我们会用一些加权的方法来做统计调节,然后估算当天自杀的人数,与过往7天的数据比较,再与同一时期去年7天的数据做一个比较。
大于一个标准差的时候,首先显示黄色警告,大于两个标准差就是红色警告,大于三个标准差则会变成黑色警告。
即与社会福利署立刻和长者中心联系,积极地和长者沟通、接触。去学校、教育局去谈这个问题,教育局给学校指令:第一,通知学生不用赶回学校,会给大家多点时间适应;第二,和学生谈心,防患于未然。
1998年金融风暴,当时就业率各方面都很差...特首董建华先生,很关心这件事,梁爱诗女士联络了香港大学的一批精神科医生、社会学家和做公共卫生的人,就觉得我们需要用数据说话,提出一些保护措施,让人们珍惜生命,而不是做表面工作。
社会对“情绪病”和“自杀”有很大的标签,为了防止精神病人、情绪病人自杀而去筹款,是有困难的。迎难而上后,香港2003年之后的自杀率从18.6%不断下降,现在是每十万人大约11人左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如果自杀率能够在十年内减少10%,已经是很厉害了。
自杀行为不是由一个单一的原因导致的,但其中很重要成因是关系性的问题。当你处理好这些关系性的问题,精神健康就会好转一些。现在每个自杀的人,有一个共通的问题就是感觉没希望。
没有动力能够继续活下去...无论你和他什么关系,要有同理心,就是说我不尝试去解释你所有的问题,但我愿意和你一起去感受这个失落和不开心。不要让他觉得被遗弃、被遗留。
在自杀的个案里面,只有20%的人有意识去寻求医生或者专业人士的帮助,有80%的人没有寻找过专业人员的帮助。寻找帮助,对于男人来说很困难,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软弱的表征
作为朋友,可以表示你对他的关怀,他不是一定等你说出一个解决方法,他可能只需要一个人的陪伴。
现在也有很多东南亚或者国内的青年来香港读书,这都是精英人才,我们怎么能让他们觉得香港是欢迎他们的,不要让他们认为香港只是一个跳板,或者一个踏脚石。就算来香港居住两三年也好,活在当下,让他们对香港有一个好印象。让他们成为香港的大使,有机会帮我们说好香港的故事。(2022/08/15凤凰卫视)(2022/08/16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