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共振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感情共振
一、
对真实动物的理解越多,对它们的态度就会越审慎。(徐鲁青)
《白鲟灭绝》(危起伟)、《糜鹿归来》(央视四频道)扣人心弦,受益非浅。
存活了1.5亿年的远古鱼类白鲟被认定灭绝。这是一个代价非常深刻的教训。
1985年,中英双方签订了一份关于麋鹿引进的协议书,这就意味着麋鹿回归故里已经成为中英两国这一年的一件大事。
二、
长江白鲟灭绝关键的影响,是鱼的洄游通道被水利工程阻隔,白鲟的产卵场在宜宾(长江上游),但它的食物主要在长江中下游甚至近海。由于葛洲坝的修建,食物摄取场和产卵场之间的洄游通道被切断,这是白鲟最主要的灭绝原因。
像中华鲟的适宜产卵水温是18,但长江上大坝的滞温效应导致了秋冬季节水温上升。从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秋冬季水温平均升高了2-6,中华鲟很难在这种条件下繁殖。
对小鱼和幼鱼来说,它们都在洲滩和河滨带的浅水区域捕食,但现在长江两岸都是江滩公园,浅水区用大理石、石块重新铺了一遍,表面光滑,没有褶皱,不仅植物在水泥上长不起来,鱼类也不便于藏匿和摄食,栖息地也就没有了。
三、
《它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出版,界面文化记者采访了黄宗洁。
她深晓动物保护的道路不易,“日后有无数心碎与无力的时刻在等待着我。”。
文学中动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出现两个极端:妖魔化与可爱化。人们总是对闯入规定边界的动物过度恐慌,另一边又会塑造脱离实际的可爱动物形象。
一体两面,一个体现了人类亲近自然的欲望,另一个则是本能中对自然的恐惧。这在缺乏对真实动物的理解时是必然的,我们对动物的认识越少,流于表面的简单想象就会越多。
喜不喜欢和要不要关心动物是两回事。强调人对环境、对动物负有责任义务。
理性和情感,在动物保护里似乎对立。“情绪也是一种讯息处理的形式,因此也是某种形式的认知。由于情绪的加入,现在对认知有更广阔的视野。”(2022/07/29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