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事如小船后的波纹过后才觉得美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许多事如小船后的波纹过后才觉得美(津要)
宁恢《读者》总编辑
一般来说,启发人类情感,丰富人类心灵的最有利环境, 一是大自然,一是文学艺术。
梭罗《瓦尔登湖》把“看四季的轮回当做职业”的。欣赏大自然的能力,使我们一生都可以得到朴素的满足,这远胜于单纯的金钱收入。
领悟人生的许多事情,正如小船后的波纹,总要过后才觉得美。
一、
做编辑如贫女缝衣,打打补丁的零碎本事,济得甚事?恰像拉磨的驴,忽然站住不动,直着嗓子叫,可是叫了几声,又乖乖地踏着陈迹去绕圈儿了。
英国诗人兰德有一首小诗《生与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大多数人总要活在群体中才有快乐。但是生活在人群中,最难的是做自己。
“充满喧哗和躁动,内里却没有任何意义“(莎士比亚)。《百年孤独》更直接,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灿烂,终究都要用寂寞偿还。
杂志社有个冷笑话:除了自己的婚礼,谁的婚礼都不参加。喜欢独处,“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自然和艺术则是我们能接触到的一小撮精华,是从平淡的生活中硬生生创造出来的美,没有他们,我们怎样熬过漫长的人生?读者杂志推崇这样的理念,并通过杂志把这样的理念传递给广大读者。
二、
在这个聪明人满街乱窜的年代,稀缺的恰恰不是聪明,而是一心一意、孤注一掷、一条心、一根筋。
《读者》选稿的金科玉律。“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唯有此一枝”,以丰神情韵擅长,又以筋骨思想见胜,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悲天悯人觉得,“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小人物,渺小,平庸,有无奈,也有愤怒,但却是温暖的,是让我们脸红,更让我们心疼的。
博尔赫斯说“花只是静静地开,却让许多眼睛找到了风景”。
在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一方桃源。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习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习得幸福的感觉。因此,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幸福来临的时刻是需要提醒的。提醒你,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碗面条,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陌生人一张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平凡实在的幸福。
三、
《读者》杂志,每一期备选稿是从六七百种报纸杂志、大量的图书,一千多签约作家的作品,以及每天一千多份网上投稿中精选出来的,平均三万份稿件中选出五六十份编辑出版。
这在前互联网时代无疑是有优势的。
在手机如此普及的时代,消磨时光变得十分容易和廉价,唾手可得。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筛选组合一段时间,比翻翻手机更有价值的时间,有点收获的时间。
时间才是最贵的东西。这是永远有市场的一门生意。
摆脱纸介质,我们还需要发愁终端的锐减、渠道的萎缩吗?你看支付宝、微信就不需要一个网点,一个推销员。
我们何必自视清高,鄙薄凡人的娱乐呢?(2022-07-18澎湃新闻宁恢)(2022/07/20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