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作品”点睛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移民作品”点睛
文科状元、北大优生凌岚,1991年留学美国。将30多年亲历,凝结成了短篇小说集《离岸流》(2020)《海中白象》(2022)。揭示了华裔移民的异国生活,并发问道,“谁能在纽约过得很好?”
《贫穷的质感:王梆的英国观察》一书说,没有人和人的近距离交往,你永远不知道改变世界的途径在哪。
一、
凌岚说,人是靠着故事活下去的。
90年代初留学美国,进入中年有些开始海归,或者在亚洲和美州之间横跳。文学确实是时代的缩影,作品中看到时代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了写作。
一代是拎着箱子、揣着几百美金到美国来,举目无亲,重新开始,而在二代出生的时候,物质环境就算不是富裕,也至少没有那么多对钱的焦虑和紧张,这一点对人有非常大的改变。
昔日纽约繁华,疫情下近乎于战争后的荒凉,心理冲击是很大的。我的儿子当时只念了几个月的大学就回到家里,自己的和下一代的前途都有一种特别大的不确定性。
我大概属于那种受到不好影响的人,我知道有一些作家在疫情期间可以写就一个长篇。
在当下,故乡与异乡不是二元对立的,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互相渗透的,不再是冷战时期那样刚性的疆界。在我这里,故乡的概念和意象以及思乡之情已经放松下来了。
二、
王梆:27岁以后,从报社辞职,当自由撰稿人、拍独立纪录片。2010年,只身去了伦敦。因和制片人理念不合,分道扬镳。
离开了制片人的经济援助,她不得不做各种小工,上门教瑜伽附带按摩推拿,在古董钟表店做兜售翻译之类,维持生活。
贫穷的感觉就慢慢滋生出来了,她就发现,英国社会,并不全然是一个中产阶级社会,它里面其实有15%-20%的贫穷人口。
英国,曾在世界工业史上占据过非常显耀的地位,冷战后期,西方资本向廉价劳力转移,英国自然也在劫难逃。撒切尔主导的新自由主义粉墨登场,借此将大量公共资源私有化。三百万人下岗,贫穷成了社会问题。
三、
小说对作家的挑战是非常大的,正确的、精准的语言难于还原哪怕1%的现实。大部分作家,永远都有下一个写什么的恐惧。
寻找语言是写作过程中最难把握也最微妙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基调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故事的方向。
非常精巧漂亮的行文多了之后,会给人一种特别大的重复感和压迫感,非常限制人的想象,无法提供完全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和想象路径。对知识分子型作者来说,脱口而出的口语化是非常难达到的。
我们的思维是在后天被驯化、是被一套文字组织的,而写作就是人不断打破后天束缚、寻找天然直白的语言的过程。时代的限制、自身的处境、种族、阶级、性别状况带来的限制,好的作家永远都在尝试突破这种限制。从艺术角度来讲,如果你从宣泄个人情感好恶出发去写一个作品,就不可能是一部好作品。(凌岚)
四、
撒切尔主义彻底改变了1980年代后的英国经济生态,今天,英国大学学费高达一年9000英镑。不仅如此,因为教育逐渐私有化,目前英国大学需要启用大学员工短期合约,削减员工退休金,并不断扩大招生才能够维持运转。
乌克兰危机爆发,英国有超过十万家庭主动提出收留乌克兰难民,从这一点来说,英国老百姓确实很善良。截止自6月13日,500万逃往欧洲的乌克兰难民当中,只有77,200人获得了入境英国的签证。
英国是老牌自由主义社会,个人自由并未被彻底剥夺,就是一种身边的自救。(王梆)(2022/07/11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