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说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水土保持说
水土保持简谓“水保”,意义须有多种版本。
1988年《水土保持法》规定为“水土保持,是指预防和治理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
陕北榆林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严重状况,群众在在坡耕地上掏水窖、打水簸箕、修埝,在沟里打坝淤地等,做法是保水保土的好办法。
但是,在建国前,没有专设机构和人员,总结推广这些经验,提到科学层次,上升到理性认识。
1944年,陶克同志从南方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工作。在转战陕北中,独具慧眼,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思维,领悟到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是除害兴利的不二法门。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被派榆林地区专署当建设科长,他婉言拒绝了。坚持要搞水士保持工作,可是那时没有这样的机构,搞水保的只有陶克一个人。经过努力,从西北农学院分配来石丁、张力两名大学生和李郎3名中专生,共6位同志组成了水保组,陶克同志任组长。
1950年这个组便发展到10个人。在地方党政的支持下,经陕西省农林所批准,于1951年3月,建立了陕西省米脂水土保持工作站,陶克任站长。于是,以致在陕北群众中流传着“陶克不死,打坝不止”的说法。
195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鉴于米脂水土保持治山治水取得的成效,就决定在绥德成立陕北水土保持推广站(绥德水保站前身),由陶克担任站长。
1949年起,他撰写了《中国水利建设论》,提出了河流梯级控制和山地绿化的构想,《论陕北地区的土地冲刷与土地利用问题》、《陕北沙漠发展现状与改造利用问题》、《略论陕北水土保持事业》、《我对黄土丘陵区沟壑治理争论中的意见》等著述。
2020/04/30,陕北榆林地区视频“建设榆林的他乡人”。黄委会绥德水保站被誉为“建设榆林的他乡人”。这也是对陶克在天之灵最好的慰藉。(2022/06/20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