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日心之说
哥白尼在1543年发表的《天体运行论》中,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太阳系形成于约 45 亿年前,地球持续自转了数十亿年,但是,地球自转速度并不总是保持不变的。
时间只不过是根据人类意图,构建出来的概念,试图让我们在大千世界中的经历变得有意义。
随着科学家的追踪越来越精准,原子钟显示的时间和天文学测量的时间逐渐拉开差距,原子钟记录的一年要比根据地球运动算出的一年快一些。
1972 年,科学家决定定期给原子钟增加闰秒。然而,过去十多年,地球自转减速的步调也减速了,2016 年后科学家们就再也没加过一次闰秒。
农历元宵节,前年比后年要提前11天(2022/02/26)。原因是阳历(太阳公转)一回归年平年365天,润年366天,农历(月球圆缺)大月30天,小月29天,积12个月朔望月为354天或355天。“阳”与“阴”历,两者相差11天左右。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并不是完整的圆,而是椭圆形的。这就意味着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不会总是一样。近日点大约在每年一月上旬,而远日点在每年七月上旬。现代天文学可以计算出春分点和夏至点的精确时间。在北半球,每一年,春天都要变短30秒,而夏天相应延长30秒。
北半球的冬季恰逢地球靠近近日点,公转速度比较快,所以冬季过去得也较快。而夏季,地球离太阳较远,公转速度也变慢,所以夏天过去得较慢。
计算机还没做好处理的准备。如果无法实现稳定连续的信息传输,网络世界将分崩离析。重复一秒,或者跳过一秒,都会搅乱整个系统,让本来稳定的信息流出现缺口。对金融产业来说,每一次交易都有自己的时间印戳,如果 23:59:59 秒重复一遍,可能会出问题。
谷歌的闰秒涂抹程序,他们不是让原子钟停下一秒让地球赶上,而是在闰秒日,让每一秒稍微延长一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一代授时人创新自强,铸就了精准的‘中国时间’——北京时间。”
张首刚(中科院首席授时专家)说,授时人将赓续红色血脉,宏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老一代科学家精神,坚持自主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授时工作中夺取更大的成绩。(2022/05/08老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