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寿谈科研

标签:
杂谈 |
分类: 雜感 |
贺寿谈科研
在杨振宁先生100岁诞辰之际,院士何祚庥生和夫人庆承瑞,谈自己交往和接触到的杨振宁先生。
两位老师畅所欲言,聊到了杨先生和李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往事,兼及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作为同龄人,他们对杨、翁二位的忘年婚姻深表理解。作为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参与过国家两弹一星科研攻关的何院士也十分关切中国的科学事业,要看到实际的差距和不足。
甲、
杨先生比我大5岁,李先生比我大一岁,我们属于同一代。
1946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杨先生有个堂弟叫杨振怀(水利部的部长),我们都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很熟,他那时候就跟我讲,他哥哥杨振宁怎么行怎么行,学习很好,是一位了不得的优秀学生。说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前辈。华罗庚当然是才华横溢,后来居上,超过了杨武之先生。对华先生说,我这一辈子数学赶不上你,将来我儿子却一定要超过你。所以你就能知道杨振宁这个人是从小就已经久负盛名。
在清华学习时,物理系的助教郭敦仁,曾问我知不知道清华有四大名将:彭、王、林、杨。我问都是谁?第一位彭,就是彭桓武,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之一(编者注:彭桓武是黄祖洽、周光召、何祚庥等人的老师)第二位王,是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著名学生有杨振宁、陈篪人、徐锡申等)。
第三位林,就是林家翘(中美三院院士,力学和数学家),他对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有许多卓越的贡献,继杨振宁先生回国后,也在清华定居执教,教了许多学生。第四位杨,就是杨振宁。
乙、
我的表姐和表姐夫王承书和张文裕,跟杨振宁多有交往。夫妻俩都到美国去留学和工作。1956年他们回国,他们就给了我一篇文章,是李政道跟杨振宁两位合作的《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论文的预印本,还没有正式发表的,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就成了国内最早读到他们这篇论文的科研人员。
吴健雄(杰出的华裔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他们两位的宇称不守恒猜测,这个结果一出来,就引起热烈的反响。当时国内真正懂的人可以说没有几个,正是这件事情,把很多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引导到粒子物理的研究上去。杨先生跟李先生两个人的工作,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
1957年底,他们就拿到了诺贝尔奖。中国还专门派了张文裕先生专程从中国去瑞典祝贺,也有希望通过张先生把他们争取回国的意图。中国政府就对这些人立即实行了特殊的政策,比如杨振宁一得诺奖后,杜聿明将军的生活待遇立即得到改善。
尼克松来访问后,说中国可以开放了,华人可以回国。但限于当时的宏观气候,国外的人不了解国内的情况,说华人可以回国,不等于华人就敢于回国。杨先生第一个带头回来,但不是没有顾虑,一是恐怕中国方面让不让他回国,二是他怕回来后被扣住,不让他再回美国。让杨振宁有些想不到,他在日内瓦申请回中国探亲的签证,本来以为要半年之久才能拿到。结果我们的领事馆一看是杨振宁,马上批准,等都不需要等。
丙、
相当一些人对杨先生有误解,说他不爱国,真实情况,自他带头回国以后,陆陆续续才有华人回来,这件事情给我们印象很深。杨先生1971年第一个带头回国探亲访问,他回国以后,第一个想见的就是邓稼先。当时邓稼先所在单位正在开大会批斗邓稼先,突然之间接到国务院的紧急命令,叫他立刻回京,这才急忙停止对邓稼先的批斗。
本来是大家公认的用左手座标去描写粒子物理里的某些现象及其表现规律,一旦改用右手座标去描写以后,却被发现在这些现象的描述下,要多出一个负号,这一现象的发现,就实在是太奇怪了!
原来大家都习惯性地以为宇称是守恒的,没有人敢去推翻。当他们二位提出在弱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可能有宇称不守恒,这个定理后来又被实验证明和检验为不正确。这说明一切科学真理都不是拍脑袋想像出来,而是要有科学的实验的证明。
这不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也就引入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判断一个理论一个思想是正确还是错误,最主要是要看实践,而不是盲听盲信盲从。这个影响就深远了。
丁、
物理学界对论文署名,一般是按ABCD字母排序,按ABCD来排。1957年他们两位出席颁奖典礼的时候,李先生最不高兴的一件事情,是在发表演说的时候,是杨先生要求先讲,因为杨先生比李先生大了4岁。不过李先生也同意了,这就没有必要再为演讲次序的先后,发生争议了。但这样一来,在不少人的心目中,似乎是好像杨先生贡献较大,所以请他先讲。所以争执也就这样开始了。
两位在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能不再守恒的问题上,“谁”的贡献“更大”一些?
斯坦伯格教授,曾这样评定他们两位的贡献。李政道探讨的是奇异粒子的弱相互相作用可能存在不守恒,所谓“τ-θ之迷”,都是指的奇异粒子,而杨先生却认为还应进一步探讨一下中子、质子等非奇异粒子间的弱相互作用也可能不守恒。
奇异粒子,非奇异粒子,这是在性质上甚不相同的两类粒子。两位科学大师的科学构思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粒子物理里完整的“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称可能不守恒”的假说。
所以,斯坦伯格教授的说法,也是实际上支持了一个比较公认的观点:并列第一。
戊、
从我个人来讲,很希望他们在署名之争中,大家都超脱一点,最好在史书上还能留一笔两位重归于好的史实。他们俩位都是德邵年高的大学者,已经不值得在这些问题上斤斤计较了。
杨先生9月份祝寿,李先生10月份也要祝寿,都邀请了我。在学术界,两位先生都不要求大家表态,都没有拉自己山头的想法。但是我们却真诚地渴望,希望他们俩位,能在未来的李政道和杨振宁合传或杨振宁李政道的合传里留下一笔俩人重归于好的史实。
我90岁的时候开学术庆祝会,杨先生亲自出席,也上台讲了话,一起照了相。李先生和丁先生(诺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分别致贺信。
我们的运气都还不错。杨先生运气不错在哪儿?第一他没有糖尿病,杨家祖上是有糖尿病的,他母亲没有,杨先生恰好继承的是他母亲的基因,也没有什么重大遗传性疾病。
还有一条,赶上了现在医学科学的大发展。杨先生心脏病是有的,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一个大手术。现代的医院跟从前的医院也很不一样,所以我认为他是如此。我自己能长寿健康,也是如此,心情也很重要。
已、
杨先生有一个很标准的思维,他更关注物理学在未来10年或者20年可能的发展方向,他带过一段时间清华的本科生,重心就是指导后辈青年应该往哪些重要的学术领域发展。现在年纪大了,他也讲不动课了,但他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留下来。
比如跟他念博士的学生,早年他带的是粒子物理。但是后来带的学生却不再是粒子物理了。他有个博士生叫做余理华,但他就叫余理华去做自由电子激光,就不是粒子物理学。余理华在那个领域做得极好。但他在读博士学位时那个时候自由电子激光还没做出来,八字还没一撇,现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
杨先生还有一个学生赵午,他叫他从高能物理改做高能加速器,杨先生看物理学问题格局上开阔一些,眼光也更远。
他和李政道先生一样,是在为中国科学发展布局,比如说清华,除了物理之外,姚期智院士,也是杨先生请回来的,姚院士代表的是计算机物理和人工智能的交叉结合,不得了的大方向。姚院士也是这一新兴科学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还有当时还不太为大多数人熟悉的科技新秀、密码学专家王小云,也被聘为清华高等研究院的杨振宁讲座教授。
杨先生当然也关注粒子物理的重大的科研动向。比如中科院高能所的所长王贻芳教授要推动建设超大型粒子对撞机,这和杨先生的“盛宴已经结束”的理念相冲突。杨先生不吐不快,直接泼了冷水。
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一个重大工程审查委员会,11个人专门来审查,因为要通盘考虑,不只是高能加速器,还有航天、互联网等等各种重大科研项目。我知道的最后结果是6:5否决,就是这个超大型对撞机不做了,等于做了一个正式的结论。
庚、
杨先生2015年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是很好的一件事。不过,我个人一直认为改换国籍是很平常的事,我从来不把国籍看得那么重,这有什么了不得的?一些有中国国籍的人,也干坏事,天天在那里骂这个骂那个。所以说,一个人爱国不爱国,不是由国籍来衡量的,是要看你有没有爱国心,关键要看这个人的实际行动。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早年参加革命运动的时候,有多位也支持革命运动的同学,其中也有不少人现
他们是什么国籍,跟他们对中国的支持和贡献,是不矛盾的两回事。
杨先生晚年和翁帆结合,一开始我们就是支持的,道理很简单,杨振宁跟翁帆交往的时候,杜致礼已经过世了。人家翁帆在杜致礼生前,和他们俩人就有不少交往。远没有什么情理不顺的地方。年龄差距又怎么样呢?他们两个人自己都觉得合适,外人觉得他们有差距,这就没有道理了,差距不差距是要他们当事人自己来决定的。
对杨先生来说,翁帆起了很大的作用,保持杨先生现在的身心健康,她的作用任何人不能替代。首先是精神上,然后是生活上面,比方说出去到外地讲学,出了状况之后,翁帆当场决定马上回北京治疗,有过这种情况。至少两次,紧急送(杨先生)回北京,翁帆代表家属签字,在协和医院做的手术。
有一次丁肇中先生到中国来,好像是盲肠出了问题,要做手术。他的孩子在国外,听说这件事情,要他赶快回美国做手术。丁先生就不高兴,怎么叫我回美国,坚持就要在中国做,对医生说,我的家属不签字,我自己签。
有很多事情在年轻的时候我也不会懂,但是现在自己变成老年人了,开始懂得为什么老年人有那些我们开始不懂得的想法。年轻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你并不懂。
辛、
我们的科学水平跟西方发达国家没法比。要按照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办事,没有任何差别,只是条件不一样,他们在国外工作,物质条件比我们富裕得多,科研环境也好得多,他们所处的科学环境的水平,远比我们发达和先进,这是事实。
“钱学森之问”其实这是一个伪问题。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水平之高,我个人认为跟中国的西南联大教育体制没什么关系,因为两个人本来都是才华卓著,在中国是好学生,跑到国外也是好学生,好学生的标准,在各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西南联大也因此有机会集中了全国的最优秀人才。但是的确与学校的教育水平有关系,不同学校确实有好坏差别的。
改变这种现状,第一,靠长期的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第二,重中之重,首先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持续不断地加大科技的投入。但如要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甚至是大师级人物,这绝不是三、五年能做到的。(2021-10-15 博客中国章剑锋)(2021/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