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白岩松西湖大学演讲
在西湖大学云栖校园的学术报告厅,当天(春节前)的讲座题目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白岩松说,某种程度上说,文理是相通的——人文的背后需要有理工思维,而好的基础研究又将是更宏大的人文。
一、为什么做科研的同时,要学会讲故事
人类最难的两件事是什么?第一,把你兜里的钱掏到我兜里来;第二,把我脑子里想的事情装到你脑子里。白岩松说,好莱坞同时把这两件事干成了。
白岩松以疫情期间的一期《新闻1+1》为例。“我们是全国率先计算病死率的,开始只是好奇,但算着算着问题出现了。”他通过数据,发现武汉的病死率高得可怕,离开武汉的湖北省病死率大幅度下降,但又远远高于离开湖北的全国病死率。“当天晚上的节目,我正好提问杭州的李兰娟院士,她的回答是:在武汉,一群病人等一个医生;而离开湖北的全国,一群医生扑向一个病人。”
后来,全国各地超过4万多名医护工作者驰援武汉,医患比得到缓解。“对于病死率的计算,让我们一下子开始在绝望中有了信心。”白岩松说。
就像霍金的《时间简史》,将使科学走出实验室,与更广泛的公众产生连接、互动和共鸣。
二、从朋友圈开始,练习讲故事的四大能力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媒介人,会讲故事是每个人都要具备的媒介素养。“20年前,你会觉得我白岩松是媒体人,现在谁不是媒体人呢?你发朋友圈吗?如果没有一定的媒介素养,你连朋友圈都发不好。”
会讲故事的新闻人,白岩松总结出四个核心能力——提炼核心事实、提问、写作、表达的能力。
如果给你200个字,你能把一件事说清楚吗?如果给你5分钟,你有没有能力把你要做的课题讲明白?
“你能用最短的时间提炼最短的关键词,把一个事情说清楚,才能产生说服别人的力量。生活中的很多机会,其实就是在试图说服但说服不力的过程中一一丧失了。”
除了会讲,还得会问。
事实是我们唯一的需要,而提问是我唯一的武器。他说,学习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你可以在提问的过程中抓到自己的痛点,这不仅仅是媒体人的专长,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核心力量。
三、讲故事和写文章,都要见人见细节
一个故事有没有讲好,听众才是评判者,正如所有的传播都是以到达为目的。
首先,多关注细节。宏观上,我们每个人顶多分成性别和年龄的不同;但细节,比如穿衣打扮、言谈举止,才能使你成为你,我成为我。
多关注人。“只有把目光聚焦到人上,哪怕你研究的是一个非常高精尖的项目,看似跟人类社会短期无关的领域,核心也是人。”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多关注共同点。所谓“求同存异”,人与人交流,国与国交流,是建立在相同的基础上才能慢慢解决不同的事情。
四、白岩松的“西湖期待”
做最基础的事。我们做很多事情太着急了,而教育往往是上来就要用十年、二十年去衡量,一定要有很多聪明人在西湖大学做外界认为的“傻事”。现在是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在做聪明事,聪明事就是快速变现的,带来利益的,然后迎合的,不是他爱的,不是他该干的,而是觉得某些人喜欢什么,我就提供什么。这不是科学,这也不是教育。
做最前沿的事。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一定要有一种上帝视角,是站在全人类的痛处去思考问题。
鼓励失败。西湖大学要教会大家输,而且输是常态。600多名博士生做实验,如果只能做正确的,能做对的实验,还叫实验吗?
好比,跳高到最后往往就剩冠军一个人了,虽以最后一跳失败宣告成功,人生要是以一种这样的方式结束多好。(2021/02/08经济学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