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會文化 |

碎片化的知识不是知识
以往的社会,信息传播是金字塔型的、单向度的,传递渠道也是可度量、可追溯的,大家获得的信息比较集中一致。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多信息源、多传播源成为一个天文数量级的存在。
面对这样海量的信息,我们的认知一般会有四个层次的反应,第一就是“选择性失明”;第二类就是“知道”;第三类就是了解来龙去脉;第四类心里就算是旧相识的“恍然大悟”之感。而我以为后两种对于信息的反应才算是“知识”。
考究“知识”一词,《法华经文句》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见形为知,见心为识。”是“心知肚明”的感觉。要是从英语来考究,也很有意思:knowledge,它分成“know”和“ledge”两部分,前者的意思是“知道”后者的隐喻意就是“隐藏的、结构性的”。所以,不是结构性的,不能见心的信息,大概是不会成为真正的知识的。
世间的信息其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碎片化的”,另一类是“结构性的”。前一类,虽然众多,但是无法被你的“ledge”接纳,对于这些信息,我们的感受就是“过眼云烟”,顶多也只是饭后的谈资。另一类“结构性”的信息,虽然海量,但是经过“结构化”,我们就会发现它们处于“重叠”或者“生发”的状态中。或者与你已知的某个信息存在相同或者相类似的关系,或者你知道这个信息是从某个你已知的信息里“长”(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规则推演)出来的。而这一类才是对你的生命真正发生作用的知识。因为它可以强化或者改变你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你的“ledge”,为你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创造条件。
绕了半天,我想说的是,在互联网时代生活,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应该是建立“关联”的能力,将“信息”与你的“ledge”相关联的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谁能够有更大的“ledge”,谁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王者。(2017-04-14文汇报郑朝晖)(2017/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