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加胶改色方法及其鉴别
(2014-10-15 11:11:34)
标签:
绿松石绿松石鉴定 |
分类: 绿松石知识 |
据李友华(1994)研究,将溶有催化剂、渗透剂、表面活性剂和稳压剂的小分子聚合唯体加人已烘干的松石中,常温常压下聚合即可。用该法处理过的松石,硬度可提高1~3个摩氏硬度级,不加染料,颜色比过蜡提高1~2个档次;韧性增加很大,用这种方法处埤过的松石(重1k)从5m高处白由落下,松石无损伤。该方法简单、设备投资少、加胶成本低、性能优越。用这种方法加胶的小批量产品已销往美国,受到美国客商的欢迎。
1.注胶的方法:
将松石按最紧密堆积,装人内衬有塑料的不锈钢或玻璃容器中,于105℃下烘5小时,冷却密封备用。将各种助剂(催化剂、渗透剂OT、表面活性剂OP和稳定剂FP)按一定比例依次溶十经特殊方法处理过的甲醛中。配好加胶液;液将适量的加胶液倒人已烘干的松石中,密封放置24~48小时(视松石大小而定),取出松石,然后加热使加胶液聚合即可。
据薛秦芳(1996)研究,如果仔细观察,综合测试分析,就可以发现注胶绿松石优化处理的痕迹。
(1)表面观察。
颜色:处理松石颜色呆板,不加色者颜色常不均匀,其变化与原石风化程度有关。加色者色深,在原石上有时仍可见外部色深、内部色浅的颜色分带现象。
手感:处理品手感黏滞与天然品不同。
哈气:哈气实验,天然品汽水消失快,处理品明显滞后。
天然品和处理品都可带有蜘蛛网或铁线基质,因此基质的存在不能作为天然的证据。
(2)宝石学常规测试。
相对密度:天然绿松石密度2.4~2.9g/cm3,标准者为2.76g/cm3。而处理品小于2.76g/cm3,常为2.4g/cm3左右,甚至低于2.1g/cm3。故处理品相对密度值偏低,这是一个重要标志。
硬度:天然绿松石致密者摩氏硬度为5~6,相同外观的优化品摩氏硬度为3~4,明显低于天然品。
折射率:绿松石点测法其折射率的近似值为1.61~1.62。而处理品实测值大多小于1.61,多为1.58~1.59。
吸收光谱:天然绿松石在强反射光下,偶尔可见两条中等一微弱的吸收带432nm和420nm,注胶者有时亦可见。
其他测试。
扫描电镜:扫描电镜下天然绿松石扫描图像呈鳞片状、纤维状及板状,可见孔隙和空洞,处理品胶质填充于矿物颗粒之间,呈不规则片状,两者形态明显不同.
红外吸收光谱:注胶松石在2943cm-1、2850cmˉ1、1453cm-1、1389cm-1和1730cm-1附近可见高分子聚合物产生的三组吸收峰,据此可作为处理品鉴定的有力证据。
热针:用热针触及注胶松石表面,特别是裂隙或凹坑处,可闻到塑料熔化的刺鼻气味。但注意触及时间不要超过两三秒钟,因为天然品和优化品都可能遇热而破坏。
加热:在样品的隐蔽部位切削极小的样品碎屑,放人试管中加热注胶松石将在试管壁上析出树脂液滴及凝结物,并伴有塑料气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宝石优化处理的方法将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新型的优化品出现,也使更多的宝石资源得到回收和利用。优化绿松石还会以各种新的面貌出现。因此,鉴别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
前一篇:怎样区别翡翠与独山玉
后一篇:翡翠的绺对其价值影响大吗